(二)笔者的看法
笔者认为,对于动物的侵袭的防卫行为,能否成立正当防卫,以及是否是紧急避险,亦或是避险过当,甚至是刑事犯罪,学者们考虑的前提大都是以动物的权属来考量的,而动物的权属并不是问题的关键;也有学者是在明确动物侵袭是否体现为人的侵害行为后给出相应的法律定性的,如体现为人的不法侵害行为,对之可以进行正当防卫,否则只能进行紧急避险,而如何体现,在于唆使人对动物的侵袭有无现实的直接控制性。
目前,环境法的基础理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环境法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是环境法的主体等观念得到了法学界的广泛认同,正是基于此,笔者认为,在防卫来自动物侵袭的过程中的行为应该适用环境法视野下的正当防卫理论。而不需要考量动物的权属问题,以及是否体现人的意志,或者动物本身是否是受国家法律法规所保护的动物,而只需要将动物视为自然界本身的元素之一即可,将动物视为受环境法律调整的主体之一即可。
四、我国环境刑法中引入正当防卫概念的法理学依据
(一)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理论
1、正当防卫的概念
我国《刑法》第20条第1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根据这一规定,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是对正在进行不法侵害的行为人采取造成其一定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遭受侵害的行为。这就是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的概念。
2、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
正当防卫的构成是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统一。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是指防卫意图。所以,防卫人只有在具备一定的防卫意图的条件下,其行为才得视为正当防卫。防卫意图具体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防卫认识和防卫意志,二是防卫动机与防卫目的。正当防卫的客观条件,是指在防卫意图的支配下,防卫人所实行的正当防卫行为的客观因素的总和。包括必须是正在实施的不法侵害,必须是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防卫的对象只能是不法侵害人,以及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