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法学与文学:爱之深,恨之切

法学与文学:爱之深,恨之切


刘亮


【全文】
  

  曹氏所著之《红楼梦》,堪称惊世之作,忧恐空前绝后。其情节之玄妙,章法之细腻,足以令无数读者为之折服与汗颜。中外学人,为求其真解,纷纷倾其毕生而研思推敲,仅此一观,就足以见得其罕世之魅力。我素来就意为之渲染,但事实似乎足以彰显。或许,此书中的某些人物会让你铭刻一生,抑或随风而逝(Go With the Wind);或许,章中的有些情节会让你个感激涕零,抑或无动于衷。此皆常情,不足为怪。


  

  谈曹氏,论红学,总无法规避人世间有血有肉的精灵,即书中之人物。不知诸位可记否,书中有一小人物:姓贾,名雨村?贾氏,乃颇具争议之人。关于对此人之评介,文、史、法、哲等学界之学人历来纷呈各异,歧义盎然。倘若依我之陋见,不妨暂且抛却个人之好恶,平心而论之。当然,此为此举并非旨在为贾氏声讨,而是无奈深知,贾氏囿于当时之社会情状,确曾游离于爱恨之间,徘徊于情仇之央。


  

  曾几何时,贾氏之“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帘内待时飞”一联,语出惊人,初露心迹。这是何等的壮观,何等的气魄,又是何等坦然的胸怀。此联,一则表白其自有之功力,二则彰明其怀揣之抱负。特别是在其被革职复用之后,其有所作为之欲望,再度燃烧,可谓炽热之至。但“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之惨剧悲状,又如何铸造成就犹如板上钉钉?莫非,另有原委。粗略观之,似乎囿于世俗之官僚体制和社会氛围所致。


  

  《护官符》,曹氏虽浓妆淡抹,但其威力却丝毫不逊于雷池。官符当前,贾氏究竟是选择慷慨奔赴,抑或低头受降?人性之脆弱,致使贾氏选择了退居自保,而非正义声张。其将英雄虎胆变成了忍气吞声,其将正气凛然变成了保身明哲。或许,这一切均早已超出了对错品评之藩篱,但从最为本能之意义上言,这并非贾氏不爱,而是不敢爱,不能爱。简言之,心有余,力不足。正所谓:爱之深,恨之切。此谓其一,缘由源此!


  

  世界,物质与人文之巧夺天工般组合,总是玄妙至无独有偶之境地。说来也怪,其实怪亦不怪。研习法律之人,多少对文学有些伤风,甚至有些感冒,这已是不证之实,本人亦列队其中。法学与文学,它们之间究竟应如何实现完美对接与圆融自洽?若二者兼顾衡平,是否能真的并行不悖?对此问题,我至今仍一无所获,百思不得其解。这亦曾一度引起我的质疑,或许,对于这一问题之回答,本身就不存在所谓之正解。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