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经济以较快速度稳定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经济的稳定发展表现有四:其一,经济发展保持必要的增速。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建设,说到底其关键就是经济建设。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要在2020年前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需要完成相当艰巨的追赶任务,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至少将经济发展年递增速度保持在7-8%,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其二,经济发展保持稳定的增势。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遵循着客观的经济规律,有着其自身的经济周期,常常表现得起伏不定,有时由于某些原因甚至会出现剧烈波动。为确保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就必须保持经济发展相对稳定的、持续向上的发展趋势,避免出现大起大落的局面。其三,经济发展符合居民的需求。经济发展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经济结构的调整、产品结构的更新、产品质量的提高、产品档次的细分,都能从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跟踪居民的需求变化,满足居民的多层次需求。其四,经济发展符合效率原则。通过加快技术进步,转变增长方式,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生产投入,提高产出效率,使微观经济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好地体现效率原则;通过分工合理化、协作国际化、投资市场化、调控科学化,使宏观经济的发展少走弯路,取得成本低、发展快的良好效果。
3.生态的良性循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生态基础和根本保障,尤其在经济社会高度发达、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能力日益膨胀、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日益临近的情况下,生态环境的基础和保障作用已经拥有了第一位根本性的地位。生态良性循环的主要内容有:一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对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提供食物、工业原料、药物以及科研、美学等直接和间接的使用价值,还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尤其对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可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6]。因此,生物多样性的保持是生态良性循环的核心。二是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是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要求尽可能维持各个生态位的大气、水、土壤、温度、光照、无机和有机元素等物理、化学特征,尽可能维持或恢复各个生态位的生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自然状态和谐的相互关系。三是自然环境的改善。自然环境的改善是生态良性循环的表现。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自然环境的破坏呈全球性趋势,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更为严重,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尽快加以扭转,以使自然环境能够得到恢复和改善。在我国,这方面的任务相当艰巨。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