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损害的一般特点是技术性、隐藏性和潜伏性。因此环境治理的一般规律是,事前预防和事后治理的结合。相应地,环境治理的成本包括事前预防成本和事后治理的成本,它们的规律是,预防成本增加事后治理的成本减少;预防成本降低,事后治理成本增加。笔者认为在环境预防方面,应提供诉讼预防机制。即如果公民认为环境评估不合理或者认为某一项目存在潜在的环境损害,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令企业采取停止侵害或者重新评估等治理措施。10
我国环境妨害治理的预防措施主要表现在环境评价法律制度。笔者认为这并不是理想的治理机制,理由是:第一,它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以及政府监督的成本。第二,政府也是“经济人”,政府并不一定能进行有效监督。第三,政府所属企业往往成为环境最大的、难以管理的破坏者。因此,环境治理必须遵循公众参与原则,监督政府行为以及减少政府支出。我们倡导的环境预防的诉讼机制就是实现公众参与的措施之一。首先,诉讼预防机制可能导致事前成本的增加,但是与环境评估法配套减少了事后的治理成本;同时,作为带有民事色彩治理方式,发生概率比较低,事前成本并不会有明显的增加。
2、建立调和性的环境侵权司法救济制度
在我国目前环境侵权司法救济的责任承担方式上,往往是企业一旦败诉,必须排除侵害并停止侵权行为来实现环境侵权的救济, 缺乏调和性的环境侵害排除制度。现代社会的生产模式决定了一些建设工程和设施必然会给周边的居民带来不便和侵害。同时, 这些工程和设施又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 如果因为造成侵害则全部停止或关闭, 也会对社会造成损失,有必要从利益衡量原则出发, 建立调和性的环境侵权排除制度。同时也为了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 在排除侵害方面, 确立和完善部分排除侵害、中间排除侵害以及代替性赔偿等更具调和性的制度。11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环境侵权司法救济制度正处于艰难的发展时期,外部的不利社会因素较多,而内部的救济制度自身也需要完善。但是从总体趋势上看,我国环境侵权司法救济制度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随着我国社会环境的改善,环境法治的发展,环境侵权司法救济制度自身的改革,我国定会在借鉴发达国家环境侵权司法救济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合国情的环境侵权司法救济制度,而该制度必将在我国未来的环境保护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作者简介】
李娟,女,南开大学法学院2006级法律硕士;刘芳,女,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注释】唐.布莱克:《社会学视野中的司法》,郭星华等译,法律出版社,2002. 费孝通.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棚獭孝雄. 纠纷的解决和审判制度. 王亚新,译.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1994. 罗杰·科特威尔.法律社会学导论. 潘大松,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 蔡守秋. 环境法学教程.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王明远.中国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其完善. 环境导报, 2000 (3) . 王灿发. 环境纠纷处理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7). 何勤华.历史法学派述评. 法制与社会发展,1996. 刘家顺. 王广风:“基于生态经济人”的企业利益性排污治理行为博弈分析.绿色经济,2007.(6) 齐树洁: 论我国环境纠纷诉讼制度的完善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7.(1) 周林彬.冯曦: 我国环境侵害司法救济制度的完善 . 中山大学学报 , 2005.(3) 顾洪琴: 略论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 . 资源与产业 , 2006.(6) 李琰:《春秋》与《圣经》——中西传统诉讼文化之比较.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