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国古代民监官之探讨

  

  二、上书告诉


  

  上书通常是指臣民向皇帝递交报告,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鸣冤喊屈或举报违法犯罪等行为。上书是古代帝王直接倾听群众呼声并利用它来完善统治的一种监督制度。百姓上书最早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相传尧舜为防止政令失误,曾相继设置了“进善之旌”、“敢谏之鼓”、“诽谤之木”,以广泛听取臣民对政务的建议、批评。


  

  所谓“进善之旌”,是尧在位时在朝廷前设置的一面旗帜,让百姓站在该旗帜下向他直接指陈政事,提出批评、意见或建议。尧的这一广开言路的措施,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正是百姓的批评、指责,尧方知繇治洪水泛力,进而派舜巡行天下,考察民情。


  

  舜为了更多地掌握民情,以免疏漏,在自己的门前竖起了“诽谤之木”。所谓“诽谤之木”,就是在门前立了一根木柱,无论是谁发现了舜的过失,都可以在木柱前大胆指出,由书记员记录下来转告给舜。舜一方面主动接受人民的监督,另一方面还广开言路,设置了“敢谏之鼓”,收集治国之良策,征招治国之贤才。所谓“敢谏之鼓”,就是在门前放上一面大鼓,无论是哪个人想举荐贤良之士,进献治国之策,只要击几下大鼓,舜就接见他们,听取他们的意见。通过这种方法,舜重任了颛顼帝的八个子孙,惩罚了帝鸿氏、少皋氏的后代,亲自讨伐了三苗的叛乱,罢免了治水不力的繇。


  

  周统治者也仿效尧舜之“敢谏之鼓”、“诽谤之木”的信访做法,在内朝设置路鼓,在外朝设置肺石,分别配置太仆、朝士等官职,专掌理百姓上访之事。“太仆……建路鼓于大寝之门外,而掌其政,待以达穷者与遽令。闻鼓声,则速逆御仆与御庶子”。“御仆掌群吏之逆,及庶民之复……以序守路鼓”[4]


  

  汉世去古未远,普通民众对国家政事仍有一定的参与权。国家鼓励吏民越级上书,诣阙言事,制定了严格的保障吏民上书权利的“言事变”制度,据此,广大吏民可直接至汉廷反映官吏们的贪污违法行为,或对国家大政事务发表意见。


  

  百姓上书言事制度在唐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唐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群众舆论的作用,广开言路。武则天执政以后,为巩固皇位打击政敌,于垂拱二年六月,在中书省设置了匦使院这一特殊机构,为便于臣民上书,铸造铜匦置于朝堂外,让天下人投匦言事。[5]铜匦四面,几乎每一面都与招贤纳谏、献言进计、检举揭发、褒贬时政、军情、政策有关,它严如一个检举箱、意见箱,为百姓上书议论时政开辟了一个专门的通道。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