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和资金投入。
为了解决环境问题,欧盟在20世纪80年代,欧盟第一个框架计划就把环境领域列为该计划的重要领域,其经费总额达2.6亿欧元;欧盟第六框架研发计划中,环境已成为该计划的重中之重,其经费总额已达23.3亿欧元,重点研发领域为地球变化和生态系统、可持续能源系统、可持续陆地运输。其中,地球变化与生态系统研发计划涉及气候变化、水质、土地可持续管理、风险预测、可持续发展变化等。最近,欧盟又增加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科学对环境政策的支持,其重点领域是环境保护、运输、农业与渔业。主要目标是协助政策决策者正确决策。[15]
此外,欧盟通过一系列基金方式的运作来增强其区内公平性的,其中主要有“欧洲农业指导和保证基金”、“欧洲社会基金”、“欧洲地区发展基金”、“结构基金”和“团结基金”等,帮助发展中成员国在参与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有效地保护自身的环境,并在环境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合作行为。这些措施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我国西部地区地处内陆腹地,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荒山沟壑纵横,戈壁沙漠连片。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遭人类活动破坏而致恶化已有上千年历史,近几十年来生态恶化程度进一步加剧。森林覆盖率持续下降,青海和新疆的森林覆盖率下降到仅剩2.59 %和1. 68 %。草原退化速度加快,草原退化面积占草场总面积的比重,新疆为44 % ,宁夏高达97 %。水土流失加重,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青海为46 % ,陕北地区为75 % ,陕北地区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占黄河三门峡以上河段泥沙总量的50 %。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沙漠由西向东扩延,新疆沙漠面积平均每年增加84. 2 平方公里,建国以来沙漠面积扩大了3789 平方公里,原先只发生在西北腹地的沙尘暴漫卷到东部地区。江河源头冰川后退,水量减少,近20 年来,流出青海境内的黄河水量减少了23. 2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在经济发展落后状态下加速恶化,不仅使西北广大地区更深地陷入生态恶化与贫困加重的恶性循环中,也使中部和东部更广大地区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危害。这使选择对以退耕还林(草) 为中心的生态建设进行法律调整成为法治社会的必然。[16]
随着中央财力的增加,逐步加大中央对西部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在农业、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卫生、计划生育、文化、环保等专项补助资金的分配方面,向西部地区倾斜。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安排,重点用于西部贫困地区。对国家批准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工程所需的粮食、种苗补助资金及现金补助,主要由中央财政支付。对因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而受影响的地方财政收入,由中央财政适当给予补助。[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