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在变革中发展深化的中国经济法学

  
  七、直面自身问题,不断完善自我

  
  经济法基础理论没有完全科学化导致了经济法学尚未完全科学化。具体说来,应形成一套科学的经济法范畴体系,这套范畴具有确切的内涵,准确地概括了事物的本质,并成为逻辑思维的基本要素。在这套范畴体系的基础上建构一套科学的经济法基本原理,这套原理应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应用性,能够解释许多现象并广泛应用。只有基础理论科学化了,经济法学科才能科学化。因此,有人认为应当多研究一些实际问题或者有用的东西并否定经济法基础理论的研究。对此,我完全不敢苟同。

  
  人的认知能力与客观对象之间是存在相当差距的,人类有限的认知能力决定了人类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认知客观对象。我认为经济法作为一种客观事物,这个“事”和“道”是存在的,只不过是目前我们没有完全认知它而已。但这不是放弃认知它甚至否认它客观存在的根据,相反,是努力认知它的理由。人的个性和兴趣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有的善于抽象理论思维,有的长于具体实证分析。本来,这两者都是同样重要和必要的,而且它们取长补短,还能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学科的发展。但在经济法学界,我们却有时以已之长攻人之短,特别是那些热衷于具体实证分析的人,不但自己不研究经济法基础理论,而且反对别人去研究它,这是不足取的。不要用过去和现在的研究情况去诋毁将来的研究,过去和现在研究得不好不能说明将来也研究得不好,按照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来说,将来的研究肯定比过去和现在的研究要好。

  
  本人曾参加过数次经济法学研讨会,一个切身的体会或感受就是批判激烈。

  
  人们对经济法的认识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过程,也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对经济法的缺陷和不足,我们当然要正视,但同时也应当认识到,世界上没有什么事物是天生成熟的,都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必然历史进程。因此,对经济法来说,需要的不是嫌弃拒斥而是理解宽宏,需要的不是恶意的、破坏性的打击指责而是善意的、建设性的批评指正,需要的不是对抗封锁而是对话交流;相反,只要有所发现、有所进步,就应肯定鼓励,并助其成长完善。经济法如同其他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成熟一样,需要人们的理解、热诚、扶持、智慧和汗水。只有这样,经济法学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并立于法学之林。当然,我们并不是不要批判,但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批判,最起码批判的武器应比批判的对象先进高明,在批判旧事物中能发现新事物,在批判错误的东西时能指出正确的东西。毋庸讳言,长期以来,许多人对经济法学抱有根深蒂固的偏见,在学科的建设中,没有什么比这种固执的偏见更阻碍经济法学科的发展了。传统学科,仅就继受就十分不易,要说发展就更加困难,充其量只能在已继受的基础上进步一点点;而那些新兴学科,处于奠基创建阶段,要解答问题,特别是那些大是大非的问题,必须要有抓住根本并以理服人的理论气魄。学问贵在创新,从这个角度看,研究那些新兴学科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人们在经济法学研究中不断补充新智识、援引新的方法、转换新的视角,这是一种可喜的新现象。因为经济法学研究因补充新智识而注入源头活水,因援引新的方法而柳暗花明,因转换新的视角而面目一新。但应当指出的是,那些被补充进经济法学中的智识尚未完全被经济法学所消化吸收,那些被援引到经济法学中的方法尚未内化变成经济法学自己的方法,那些被转换的经济法学的视角尚未使经济法学革故鼎新。不难看出,在经济法学研究中,更多的是重复谈论被补充的智识、被援引的方法和被转换的视角,而对它们的经济法学本体化则涉及不够,往往语焉不详,甚至一笔带过。对许多经济法学研究来说,工作完成了,但最主要的任务还没有开始。这些都说明,那些被补充的智识、被援引的方法和被转换的视角与经济法学本体,两者结合不紧、协调不够、整合不好,还没有真正彻底地经济法学化,成为经济法学自己特有的智识、方法和视角。我认为补充新的智识、援引新的方法和转换新的视角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使它们经济法学本体化。这是经济法科学化的重要方面。有人曾指出,18世纪是宪法的世纪,19世纪是私法的世纪,20世纪以后是经济法的世纪。不少人以为是戏言,但是我认为是预言,究竟如何,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作者简介】
邱本,1966年生,江西宁都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江西财经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兼职教授。
【注释】王家福,等 中国经济法诸论 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
梁慧星,王利明 经济法的理论问题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
李昌麒 发展与创新:经济法的方法、路径与视域——简评我国中青年学者对经济法理论的贡献(上、下) 山西大学学报,2003,(3、4)。
刘国欢 经济法调整对象理论的回顾、评析与展望 法律科学,1996,(1)。
张传兵,等 评我国经济法学新诸论 法学评论,1995,(4)。
王保树 市场经济与经济法学的发展机遇 法学研究,1993,(2)。
李昌麒 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石少侠,主编 经济法新论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
徐杰,主编 经济法论丛(第2卷)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张守文 经济法的理论重构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邱本 经济法通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荀子 王制
(德)路德维希 艾哈德 来自竞争的繁荣 祝世康、穆家骥,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列宁选集(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吴寿彭,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洛克 政府论(下篇) 叶启芳,瞿菊农,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卢梭 社会契约论 何兆武,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张雁深,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博登海默 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 邓正来,姬敬武,译 华夏出版社,1987。
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 范扬,张企泰,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伯纳德 施瓦茨 行政法 徐炳,译 北京:群众出版社,1986。
美国百科全书(第1卷)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0。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