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量刑不精准,损害司法公正的形象
如果刑罚运用不能实现公正、合理的价值标准,必然会使人们对司法公正产生怀疑,造成法院刑事审判的公信力的下降,损害了审判权威。
(二)量刑不公开、不透明,导致判决结果难于预测
量刑活动完全是法官的“内心活动”,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被告人以及代理律师对判决结果也少了分底气。
(三)“罚不当其罪”,不利于实现刑罚的功能
量刑偏差、量刑失衡,使得刑罚运用丧失了合法性、合理性的内涵,被告人会感到冤枉、不公平,难以认罪服判,社会公众也不认同,刑罚的惩罚功能、保障功能、教育和预防功能都难以有效发挥。
三、量刑规范化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法治意识的增强,人民群众对法院量刑工作有了新的要求和期待:不仅要定罪正确,还期待量刑公平公正;不仅要量刑规范,还期待量刑公开透明;不仅要参加庭审,还期待对量刑发表意见。量刑规范化的目的就是要规范自由裁量权,将量刑纳入庭审程序,更好地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增强量刑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实现量刑的公正和均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刑事审判工作的科学发展,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量刑规范化改革事关国家法制统一,事关社会公平正义,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一)量刑规范化改革是实现量刑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
对于被告人、被害人和社会公众而言,定罪固然重要,但量刑问题往往是他们更为关心的。无论是实体正义还是程序正义,归根到底都需要量刑公正来体现。
(二)量刑规范化是规范自由裁量权,确保国家法律统一实施的重要保证
我国刑法规定的法定刑幅度较大,量刑情节的适用也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量刑规范化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确保裁量权的正确行使。
(三)量刑规范化是实现审判公开,树立司法权威和公信力的重大举措
量刑活动在“阳光”下进行,使量刑这一本来模糊的、神秘的法官内心活动变得明确,有效接受外界监督,提高了裁判的公信力。
四、量刑规范化改革的推进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