㈡化学投入合理化
化肥、农药等无机化学合成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损害已是普遍共识。从1962年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的警示开始,国际社会已对农业化学投入及其所引起的生态问题进行了深切反思,并初步建构了有农药等农业化学品使用和管理问题的国际行为准则体系。198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国际农药供销和使用行为守则》及其修订本,提出了审慎、有效使用农药的行为准则,提出了采用“生命周期”概念处理与各种农药的开发、管制、生产、管理、包装、标签、供销、搬运、施用、使用和检查有关的所有主要方面,并将农业管理视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一部分。1998年《关于在国际贸易中对某些危险化学品和农药采取事先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约》的适用范围中包括了农药和严重危险农药制剂。2001年《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也将DDT等有机氯杀虫剂列入了公约的首批受控清单。可以说,为农业化学投入设定包括采取禁限措施在内的行为准则已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中国目前的农业生产仍高度依赖化学投入,化肥、农药和农膜已成为农村最主要的农业化学污染源,造成了面源污染等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高度依赖化学投入是“石油农业”的特点;“有机农业”反对化肥、农药的使用;“可持续农业”则主张化肥、农药的合理使用。对地少人多、尚处于工业化初期的中国,农业生产彻底摆脱对化学投入的依赖还有待时日,当务之急是如何加强化肥、农药以及农膜的使用管理,例如采取以限量化为核心的合理化措施、强化农业技术指导以提高化学投入利用效率等。当然,还要积极研制开发高效、低残留农药产品、生物农药产品、生物肥料产品以及农膜降解新工艺等更具生态合理性的替代产品和替代技术,以彻底解决化学投入的生态问题。
第一,对于化肥的使用,重点要充分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目前我国化肥利用效率低、流失相当严重。据统计,在耕地面积约占世界耕地面积1/10的中国,氮肥的使用量却占了世界氮肥使用量的30%,而当季氮肥的平均利用效率只有30%~35%,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平均可达45%~50%,甚至60%。[22]流失的化肥污染土壤,造成土壤退化;污染地表以及地下水环境,造成水质下降[23]。为提高化肥利用效率,一要加强化肥的生产和销售市场的监管,保证化肥质量,打击假化肥和劣质化肥的生产和销售;二要充分发挥政府农业技术部门以及相关社会团体的技术力量,强化对农民的施肥培训和施肥技术指导。
第二,对于农药的使用,重点要建立并完善农药使用的监测管理体系。《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十五”计划》中曾对农药环境安全管理作了明确要求,即“完善农药生产和使用的环境安全管理法规、标准,探索建立中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申报制度,加强在人口集中区、自然保护区农药使用的管理;鼓励开发和推广高效、低毒和低残留化学农药,发展生物农药,逐步使甲胺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等高毒有机磷农药品种退出主要生产和使用的农药品种系列。”《全国生态保护“十一五”规划》又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加大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的研发推广力度,制定、完善并监督实施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环境安全使用标准及生产操作技术规范,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用化学品……”强化安全管理是目前缓解农药污染的核心:一要将农业生产和使用均纳入监督管理体系,完善农药生产和使用的许可、申报和登记制度;二要充分利用现代统计技术以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和完善地方性、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农药使用跟踪记录系统和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系统等农药监测管理体系。
第三,对于农膜的使用,重点要提高农业残膜的回收利用率。农膜因其保温、保土、保产等功能特点,自20世纪7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在农业中已得广泛使用。据农业部统计,目前中国农膜的实际年消费量约120万吨,潜在需求量更高达300万吨左右。由于回收意识差、回收技术不够以及农膜生产原料等原因,使用后的农膜被大量留弃于土壤中,造成了较严重的农业残膜污染。据统计,目前中国每年残留于土壤中的农膜约有50万吨,残膜率达40%。这些农膜沉积后在土壤层形成不易透水、透气的难耕作层,严重影响土壤的水肥循环和植物生长。[24]提高残膜回收利用率是节约能源以及解决残膜污染问题的根本方法,为强化残膜回收利用,一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的回收意识,并充分借助合理的经济手段,鼓励农民残膜回收;二要进一步改进农膜生产原料和生产工艺的生态合理性,提高农膜降解工艺水平,对残膜的回收加工予以经济激励。
㈢生产结构复合化
农业生产结构复合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农林渔牧大农业在立体结构上的复合安排;二是指农业生产与其他产业的复合经营。前者典型的如“农林复合经营”,即在一个土地单元中,将木本植物和农作物以及禽畜渔养殖等多种生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农业生产系统单元的农业经营方式,其具体形式有农林复合型、林农复合型、林牧复合型、农林渔复合型等。[25]其实,中国传统农业中就有关于“农林复合经营”的有益尝试,如战国时期的“桑黍混种”、东汉时期的“桑基鱼塘”;现代中国所提出的关于“可持续农业”的具体设计也多借鉴了“农林复合经营”的传统思路。至于农业生产与其他产业的复合经营,主要是指农业生产与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的复合经营。其中,能源农业是农业生产与第二产业复合经营的典型。能源农业是指以生产生物质能源为目的的农业。特定的能源作物通过直接燃烧、物化转换、生化转化、植物油利用等方式为生产和生活提供能源。目前中国已将生物质能源视为仅次于煤与石油的第三大能源,一些能源作物(如甜玉米、甜高粱、油菜、小桐子等)已初具生产规模,沼气也在生态农村建设中得到较普遍的开发利用。农业与第三产业复合经营的典型如生态休闲农业,即以农业和农村生态景观为载体,结合农林渔牧生态化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乡村文化发展生态旅游,以生态旅游产出为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目前中国生态休闲农业也已有了一定发展,出现了不少生态休闲农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