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当今学术研究比较普遍的现象

  
  四是想当然地下结论。自己凭空假设,假设的情境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比如上述“法院管理”一文中多处出现想当然的现象。如文章认为“审判者的实体裁判权受到了管理者的较大削弱和限制,审判者司法活动更多地是为管理者决策提供基本信息和一手材料。”事实上,早在1999年最高法院就推行审判方式改革,法官独立裁判权相当大,笔者长期从事审判工作和审判管理工作,曾有当事人投诉某法官案件裁判可能不公,分管院领导据此提醒承办人要将案件提交庭务会或院审判委员会讨论,但承办人不声不响地就将案件判决。笔者在管理实践中深深感到管理权难以对实体审判权进行管理和监督。如文章认为“最为明显的就是把审判质量效率评价片面地等同于岗位考核,诱使了许多人通过牺牲程序公正等基本价值去追求审判业绩,只重视审判数量,而不重视审判质量。”不知道作者的依据是什么?笔者身边的法官没有人不在乎案件的改判或发回重审,没有人不在乎别人对自己业务能力的评价。又如“目前审判长高位置、大座椅、大法袍的形象使得位居两边的审判员相形见绌。”事实上,审判长席除了靠背略高外,座椅既不比两侧的高,也不比两侧的大;法官袍也是按人定做、量体裁衣。文章中诸如此类的想当然之处还可以找出很多。

  
  五是忙于世俗事务。读书做学问是一件很辛苦的事,电脑普及化之前写文章又叫爬格子,稿纸上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写,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即便电脑普及了,一篇严谨的、较大篇幅的学术论文,从构思、收集素材、调查到撰写初稿、修改,至少也得数月甚至半年以上,可是现在有些学者、博士写文章快得很,一个月甚至一个星期就有一篇文章出手,写文章简直和写日记差不多,实在令笔者佩服得五体投地。笔者有位朋友在北京某知名高校读博士,每日忙于应酬,不是请老师吃饭,就是请编辑喝酒,再加上一大帮同学、朋友、老乡,有时一个晚上要赶四、五个场次喝酒,觥筹交错,不亦乐乎。我真不知他又有何时间专心于学术研究?据说他发表的文章还着实不少,分身有术啊!

  
  六是手握放大镜审核资料。收集来的资料,芝麻大的事能被无限放大,导致原始资料的失真。目前,尤为严重的是各级机关内部编发的简报,缘于考核分值的权重之故(情况反映在各类信息中考核分值最大,尤其是上级领导有批示的,简直就是圣旨,可以几倍、几十倍地加分)。因而,一些人刻意地向上级机关编报情况反映类信息,将一件并不十分严重甚至根本无足轻重、无损大局的事例通过“放大镜”无限放大,以图引起高层领导重视。被无限放大的资料因为其基础资料来源的客观真实,很可能导致上级机关和领导层作出错误的决策。倘如此,信息编写者,罪莫大焉。平时,人们经常议论上面不了解下情、高层决策失误等等,孰不知,许多情况下,基层有些人就是罪魁祸首啊!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