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当今学术研究比较普遍的现象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当今学术研究比较普遍的现象


陆开存


【全文】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高等院校的数量也居全球之首。但是,为什么各大院校学术研究成果在世界高校中挤不进前百强?论文抄袭、学术造假事件层出不穷?深层次的体制和机制原因我不想探究与评价。本文只叙述些普遍存在的、外在表现的内容,所举例子也仅仅为论证之用,对作者并无不敬或诋毁之意。本文也不是严谨的学术论文,用词偏激之处情有可原。笔者认为,当今学术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甚至背离,主要有以下现象或原因:

  
  一是资料收集不全。论文起草时,并未完整收集课题研究所涉及到的文献资料,导致学术研究假想空谈。以胡志斌博士于2008年发表于《法治研究》第9期上的“关于法院审判管理机制的探讨”(以下简称法院管理)一文为例,该文所引用的文章最新的为2006年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建立科学统一的审判质量与效率评估体系的专题调研报告》。事实上,自2003年起,上海、江苏、四川等高院就已推行审判管理改革,出台了比较完善的“审判质量效率指标运行体系”,并成立了相应审判管理机构,专司案件管理,在此期间有许多关于审判管理改革的文章。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吸收部分省高院审判质效管理经验基础上,出台了审判质效指标运行体系,在全国范围推行。

  
  二是资料收集不新。收集调研资料的方式主要有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头脑风暴法调查、现场调查、文献资料调查等,但是,现今比较普遍的收集调研资料的方式局限于文献资料调查。写论文前先在网上收集一些文献资料(当然这是必需的,笔者并不反对),轻松得很。然后,这篇文章一段、那篇文章一段地复制、下载,形成你抄、我抄、大家抄,天下文章都是抄的局面。近些年来,许多知名教授、名校博士的论文被发现大量抄袭、造假就是例证,笔者有位官场上同门师兄的博士论文据说就是另一位同门师兄代劳的。仅凭文献资料开展调研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别人的资料数据本来也是二手的,甚至于原始资料的数据也是虚假的,由此层层引用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三是资料收集不实。有些人写论文,似乎比较注重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实际上华而不实、浮于表面,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实质。笔者另有一位同学也在北京某高校读博士,为了写博士论文,亲自到监狱蹲点了几个月。起初,我对他的行为大加赞赏,后来得知实情后,让人大失所望。原来,他蹲点时,监狱里从上到下的看守都知道他的身份、目的,许多看守的监狱警察警衔都没他高,大家都笑脸相迎,礼貌有加;同监舍的人也知道他是老师、博士研究生,除了敬畏之心别无其他。这样的蹲点调研能掌握真实的资料吗?能体验到牢头狱霸的凶残吗?能感受到刑讯逼供、“躲猫猫”的气氛吗?能触摸到犯人的灵魂吗?我听了后跟他说,如果我去蹲点,除了监狱长,自己的身份对其他人都要保密,让狱警、让囚犯就认为你是一名强奸犯或者抢劫犯。又如笔者曾在最基层工作,上级机关有些人为了调研,经常以电传、名传的方式要求基层提供统计数据等调研资料。这些名传通知有两种类型,一是需要统计的数据根本无法统计,缺少可操作性;二是精确的统计数据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对于这些额外的工作负担根本无法承受,也不愿意做这些份外之事。最后的结果是,为了应付上面,基层胡编乱造事例与数据就不可避免。当然,许多重大调研课题的研究经费就成了课题主持者的囊中之物。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