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福利政策建构的理论诠释(之一)
沈洁
【摘要】社会福利政策是一项不断发展的社会制度,它需要有相对独立的对象、主体、方法、目的等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本文首先谈了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然后从动态的视角去理解和把握社会福利的内涵,再从理论建构的视角重新定义了社会福利,最后运用三项主体理论对社会福利制度及其理论建构作了理论分析。文章特别对政策主体和供给主体在建构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和方法进行了较为具体的描述,这为中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决策和执行部门提供了一个具有操作性的思路。
【关键词】社会福利政策;政策主体;供给主体;利用购买主体
【全文】
社会福利政策的建构需要有政治制度、经济体制、行政管理、社会文化等综合的视野。因而社会福利政策建构需要政策主体,供给主体,利用、购买主体三大支柱或者说三项主体来支撑。政策主体需要把握的是社会再分配的公平以及公正的尺度,实现资源整合和社会的统合。供给主体的作用是,通过提供福利服务的方式,满足居民的福利需求,调试社会成员之间存在的非公正、公平状况。以往我们往往把持有福利需求的利用、购买者视为客体,而事实上他也是重要主体之一。因为利用、购买主体的需求、意愿不仅制约着政策主体和供给主体的发展方向和规模,而且对其也具有监督和监察功能。本文试图从三项主体理论对中国社会福利政策建构作出理论上的诠释。
一、从理论建构的视角重新理解社会福利概念
在讨论中国社会福利政策体系建构问题之前,有必要对社会福利的基本概念进行一次梳理,以便为本文的论题给予理论和政策的定位。
关于社会福利的概念,近年来学界出现诸多争论,但是至今尚未能够达成一种具有共识的定论。这是因为中国的社会福利还处在变动之中,而且在今后的一个时期还会出现更为剧烈的变化。因此,在这种动态变化的过程中还很难看到它比较成型的轮廓。鉴于此,本章试图避重就轻,回避对社会福利概念进行定义性的概括,采用迂回的方式,从探讨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社会福利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原则等入手,从动态的视角去理解和把握作为一项社会制度和政策的社会福利内涵,并立足于此基础来分析中国社会福利制度体系建构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完善的方式。
(一)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根据社会福利的大概念和小概念之说,中国政府官方对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相互关系作了以下政策上的定位:“社会保障是各种国民生活保障措施的最高级概念,社会福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过去专指民政部门负责的各种福利事务和传统的由单位包办的职业福利以及价格补贴等。这已经成为约定成俗的概念。”(郑功成,2002)这里,政府是把社会福利作为社会保障中的一个子项目进行了政策上的解释。可以说这种定位是与目前中国社会福利发展的现状相吻合的,因为现阶段中国社会保障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经济收入保障的问题,而以提供服务为主要手段的社会福利方面的需求还不突出。现阶段社会福利还不具有独立的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往往与社会保障制度相互交叉和相互重叠。社会福利的社会功能只有在与其他相关政策体系结合起来的时候,才能够得以充分的发挥。可以说,现阶段社会福利是一种补充性政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