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我国民事上诉法院审级职能再认识(下)

  

  3.苏联法规定审前准备程序是民事诉讼必经程序,且规定审前准备已达充分时,才可以将案件移送庭审程序。我国《民事诉讼法》虽规定有“审理前的准备”阶段,也属普通民事诉讼“开庭审理”的一个必经阶段,但并未对其所达目标给予明确规定。苏联民事审前准备程序须以裁定宣布开始和结束,旨在明确此程序整理争点、收集证据之功能。而我国《民事诉讼法》因为未对“审理前的准备”阶段给予苏联法上“审前准备已达充分”方可结束之明确规定,引致审理前准备阶段与开庭审理阶段之功能划分有失明朗,实务中或因“审前准备过度”或因“审前准备不足”而出现“先判后审”及“重复开庭”等诸多问题。从建立审查式上诉审立场分析,有效的审前准备程序是使庭审程序充实化的前提,而充实化的庭审程序有利于查明事实和正确适用法律,于是又成了上诉审得以顺利完成审查原判是否合法和有无根据之具体审级职能的保障。需要指出,苏联民事审前准备程序采职权探知主义,甚至可以动用检察力量收集证据,因此不存收集证据困难一说。而我国民事诉讼若要引进苏联民事审前程序,则需在加强当事人申请证据以贯彻辩论主义的同时,加强包括当事人在内的证据持有人提出证据之义务及责任。为促进民事纠纷的及时解决,还可以考虑有条件地引进苏联法上的审前证据调查程序,当然亦有必要考虑庭前调解、和解机制的完善问题。另外,亦有必要考虑借用现代通讯技术处理审前准备事宜。为使审前准备程序的进行更具条理化,我国民事诉讼还应当贯彻要件事实审判方法。[33]


  

  4.苏联民事审判实行不间断庭审原则。于比较法上分析,苏联民事一审程序类似美国之设计。即,一审皆系事实审,由职业法官和非职业审判员组成审判组织审理案件,诉讼程序由立案程序、审前准备程序和庭审程序组成,案件经审前程序充分准备后才能移至庭审程序,庭审程序按集中审理原则进行。按苏联法规定,案件自审理开始至判决为止,法庭无权审理其他案件,且庭审应当不间断地进行(苏俄《民事诉讼法》第146条)。不间断庭审原则一是保障法官的心证不因审理新案件而削弱,从而正确地认定事实;二是贯彻司法便民精神。从建立审查式上诉审立场考虑,我国民事诉讼应当有条件地引进庭审不间断原则。众所周知,我国地域辽阔,当事人跨地域诉讼实属不易(例如,海口市当事人到乌鲁木齐市应诉),加之审前准备不足及攻击防御方法随时提出主义,多次开庭现象较为普遍,以致诉讼既不便利又不经济。若有条件地实施不间断庭审原则(具体条件可视地理距离、交通状况等,辅以当事人申请及法官裁量而定),一可实现司法便民,二可促进法庭集中精力办案,从而减少上诉率以便上级人民法院有更多时间精力办理本院一审案件和对下级人民法院裁判进行审判监督。


  

  5.苏联民事诉讼实行直接原则、辩论原则和内心确信。此三项原则皆乃贯彻法院独立审判以维护社会主义法制所必须。“54法院法”盖因设置审判委员会之缘故,未采上指三项原则,但这些原则是时被我国民事诉讼法学所不忌避所推奉。[34]民事审判权乃内置法律适用权及认定事实权之统一体,内心确信乃审判员于认定事实面独立行使审判权之保障,而直接原则、辩论原则是为贯彻及落实内心确信的前提条件。本来,内心确信乃社会主义各国民事诉讼普适原则,依苏联法理解释,其与西方国家奉行之自由心证纯系阶级性上差别,除此之外别无二致,即“资产阶级的法官的自由心证是和他们的资产阶级的‘良心’、剥削者的意识形态和资产阶级法律意识极其密切地联系着。”[35]而“苏维埃审判员的内心确信,是他们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表现形式。”[36]但曾几何时,内心确信被我国学者莫名其妙地炒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辩的高度,进而以倡内心确信者乃反唯物主义及反马列主义者之“高帽”,藉非学术性力量封杀和歪曲内心确信之原义。今日从建立审查式上诉审立场出发,有必要还内心确信以社会主义民事诉讼普适规律之本来面目,并为夯实其适用前提实行直接原则、辩论原则,如此提高我国一审民事法官的审判责任心,即“案件由你全权负责审理,你就必须对审判质量负责”,促进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在纠错的同时指出其错误所在,进而将审判监督工作落到实处。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