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10年,当罗马人驱逐了前国王卢修斯·塔克文·苏佩布,结束了“王政时代”。他们对君主制十分失望,于是开创了由贵族和平民共同执政的共和政体。在之后的五百年里,贵族和平民的斗争从未间断过,罗马与迦太基、安息、马其顿等国的战争也从未间断过。这一系列对内对外的复杂矛盾决定了当时的共和制并非一种稳定的政体,以至于我们今天一直在怀疑在当时罗马人的内心深处,是否仍保留有对君主专制的向往之情?但这种向往之情并不能否定罗马共和国的功绩,《十二铜表法》的制定、三次布匿战争的胜利、共和国疆域的扩大为强大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因此西塞罗所着眼的历史,不仅指共和制本身,更包括了共和国不断前进所依赖的精神支柱,罗马公民是否只活在祖先的荣耀之中而忘记了以自己的创造去坚守共和国的正义,并将这种正义作为共和精神的支柱支撑下去?王权、贵族与平民,他们各自的正义应当如何被保护,才不致于财富分配不均将共和国倾覆?
在这些问题上,西塞罗总是毫不避讳,他主张以对公共事务的足够关注来消弭明里暗里的政治斗争,在《论共和国》一书中,他始终在阐述着一种崇高的正义,一种为共和国奋斗到献身而不计较私利的正义。事实上他更相信:这种大公无私的正义会使其在身后留下足够的声名。在第一卷之中,当他叙说完这些正义的时候,精心设计的小西庇阿的对话开始了。
这些对话开始于公元前129年小西庇阿去世的那一年,在他的庄园里,一群正义的公民开始了对于政治事业的设想:他们追溯历史,回想自己历经战乱的人生,似乎这样的经历更具有说服力。在经历了数次讨论之后,小西庇阿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国家是一个民族的财产。他接着说道:“……是很多人依据一项关于正义的协议和一个为了共同利益的伙伴关系而联合起来的集合体。”也就是说,西塞罗已经意识到国家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分配财产,并通过这种分配将国民对于国家的感情维系起来。而后着重讨论的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之间的差异则将讨论的结果定位于一种温和的、平衡的政府形式(结合了以上三种政体)更为可取,我们在这里似乎能看到共和制的影子。在第一卷的最后,西塞罗更是通过莱利乌斯之口表达了对西庇阿看法的赞同不仅是由于它的正确,也是因为这些话语的言说者来自于一个古老而伟大的家族:西庇阿家族,他因此得有资格讨论有关宪制与民主的问题。
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