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浅析教育公平

浅析教育公平



基于一个案例的讨论

肖继耘


【全文】
  
  一、案例

  
  某年某国,一名叫做L的学生申请进入所在州的州立大学。在经过考试和一系列的挑选程序之后,他未能如愿。原因在于,州立大学在录取上实行双重标准,对一般的多数民族学生要求较高的分数,而对于某些少数民族学生则降低要求。换言之,不同民族的学生在分数面前并不平等。如果L是一个少数民族学生的话,他的成绩足以使他被录取,然而他不是。他以州立大学的招生标准侵犯了宪法十四条修正案所赋予他的权利为由提起诉讼。该条修正案规定,各州不得拒绝给予任何人以平等的法律保护。而州立大学答辩状的主要理由是,由于家境窘困,少数民族学生往往无法接受同多数民族学生一样良好的中学教育,如果他们在大学入学考试中考出了同多数民族学生一样的分数,则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应当对他们降低录取标准。这样做不仅不违反宪法第十四修正案,而且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二、问题的提出

  
  虽然这个案件来源于外国,但是在中国也有类似的问题。例如,在中国高考录取时对少数民族学生加分录取,以及实行统一考试的不同省市有不同的录取分数线等现象。 问题便是,假如你是受理该案的法官,你将如何做出判决?

  
  三、案例评析

  
  大多数人认为,平等并非绝对等同,因为在现实中,由于人的个体先天禀赋与后天条件的差异,绝对等同是伪命题。然而,在绝对等同前面预设一个条件,即在相同或大体相似(在法律或社会观念不要求十分精确的情况下)的条件下这一条件,平等就是绝对等同了。相信大多数人也认可这种说法。但是,我们仍得警惕这种有条件的平等观——在这里我称之为实质平等观。法之所以被人设定出来约束作为本体的人,是因为法的形式性特质。换言之,在一个社群中,法对每个人的要求,从形式层面上,是相同的。于是,个体可以从法的外表气质中解读到大体一致的精神内涵。当然,在为什么具有不同的主观特质的人会如此思考,还需仰赖文化与习俗对人的雕琢,这是社会学与人类学问题。[1]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