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一种以网络为载体的自由表达模式的形成,这种新型的表达模式对社会民主政治的良性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据有关数据显示,有67.1%的人认为互联网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官方了解民生、体察民意的重要途径,71.9%的人认为网络表达成中国式民主的新通道。·网络开辟了人们言论自由的新空间,网络表达成为民意表达的重要途径,通过网络表达人们实现着有效的政治参与,助推着中国的民主进程,因此必须要利用好、保护好网络表达。政府应该为网络表达提供制度性保障,加强网络法治建设,保障、引导和规范网络表达,保证网络表达的民主属性和法律维度,确保网络表达在民主法治轨道上运行。同时,开放的网络尤其需要克制、理性的表达,网民应提高自律意识,在行使网络表达权利时,遵从法律与道德的约束,确保网络成为一个实质意义上的民主、文明、自由的公共空间。当然,网络表达是民主的一个路径,在民主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形下,网络表达所衍生的网络民主并非是现代民主的替代品,而是推动民主制度变迁的催化剂,民主制度的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作者简介】
陈伯礼男,辽宁盖州人,重庆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徐信贵,男,江西广丰人,重庆大学法学院、台湾元智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注释】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386.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50.
萨尔沃·马斯泰罗内.欧洲民主史—从孟德斯鸠到凯尔森.黄华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9.
江宜桦.自由民主的理路.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107.
詹姆斯·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黄相怀,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107.
蔡英文.政治实践与公共空间:阿伦特的政治思想.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104.
卡尔·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3.
陶建钟.网络发展对政治参与的影响.社会科学,2002(2):7.
萨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序11-12.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7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82-383.
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83.
Dryzek,John.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Beyond: Liberals, Critis, Contestation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pp.128.
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18.
《列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48.
唐禄盛、黄金华.知情权:人大代表行使监督权的前提.海南人大,2003(11):35.
马克·E.沃伦主编.民主与信任.吴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01.
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54.
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319-320.
凯斯·R.孙斯坦.设计民主:论
宪法的作用.金朝武、刘会春,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7.
弗里德利希·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141.
迈克乐·罗斯金,等著.政治科学(第6版).林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71.
迈克尔·桑德尔.民主的不满.曾纪茂,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84.
约翰·S.德雷泽克.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丁开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44-45.
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9-20.
国语.周语上.
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65.
萨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56.
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下).刘莘,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528.
洛克.政府论(下).瞿菊农、叶启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5.
刘迪.现代西方新闻法概述.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35.
刘清波.现代法学思潮.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6:163-164.
张新宝.名誉权的法律保护.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92.
李忠.论言论自由的保护.法学论坛,200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