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唐太宗对待犯人的人性化措施

唐太宗对待犯人的人性化措施


李相森


【全文】
  
  众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代明君,在他御宇的二十余载中,唐王朝在文治、武功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缔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唐太宗的英明不仅仅在于他知人善任、虚心纳谏,还在于他切实“以人为本”,重视生命,甚至对待犯人也有种种的人性化措施。

  
  《新唐书·刑法志》记载:“太宗尝览《明堂针灸图》,见人之五藏皆近背,针灸失所,则其害致死,叹曰:‘夫箠者,五刑之轻;死者,人之所重。安得犯至轻之刑而或致死?’遂诏罪人无得鞭背。”唐太宗看到针灸图上人的五脏大都靠近背部,在针灸时稍有差失就会置人于死地,便感慨道:笞刑是五刑中最轻的,而人的生命是最珍贵的,怎么能因为一个情节轻微的犯罪而笞打犯人致其死亡呢。于是便诏令实行笞刑时不得笞打犯人的背部。

  
  这样一个细节都关心到的帝王,堪称古今第一人。唐太宗对于人的身体和生命的珍视不仅仅体现在此,死刑的覆奏上报制度更是体现了他的“慎刑”观念和对人的生命的重视。

  
  在唐太宗时代以前,在死刑行刑前要向皇帝报告三次,才可以处决犯人。唐太宗曾因一时激愤怒处斩了大理丞张蕴古,但“既而大悔”;后又斩卢祖尚于朝堂,“亦追悔”。太宗深感“人命至重,一死不可再生”,思考不审慎便可能枉杀人命,认为死刑三覆奏还是不够慎重,遂改原先的死刑三覆奏为五覆奏。而且在处决死刑犯人之日,“尚食勿进酒肉,教坊太常辍教习”,即在那天不吃肉喝酒,不准演奏音乐,以合古礼中撤乐、减膳之意。对于已经执行了死刑的囚犯,如果囚犯没有亲属或者亲属因其他原因没有前来领受尸体的,官府给定作棺材,埋于京城长安七里之外的郊野,并在坟上竖立砖碑,刻上犯人姓名,以备日后其家人来领取埋葬。这些都是对于死者的一种尊重,更是对生命的一种敬畏。

  
  对于已经判决而监押在狱的囚犯,唐太宗也采取了一系列的人性化措施,以保障犯人作为一个人应有的权益。对在牢狱中关押的犯人,要求监狱长官五日查巡一下牢房,并听取犯人的申诉。夏天炎热时要给犯人置浆饮,并允许其每月沐浴一次。对于生病的犯人则提供医药,如果病情特别严重,则会除去犯人所戴的脚镣等狱械,允许他的一个家人前往服侍照料。对于犯轻罪的以及十岁以下的儿童、八十以上的老人、残疾人、怀孕者,在审判前都不予捆绑囚禁。对于那些处以徒刑而服劳役的犯人则每旬(十天)给一天的假日,腊八节、寒食节都有两日的假,生病的除去刑具,给予假期。被处流刑的犯人在去往流放地的途中如若生病,或者妻子分娩,祖父母、父母逝世都会给予假期,让其返回家乡处理相关事宜,并且官府给予回程所需的粮食。


第 [1] 页 共[2]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