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贡献、协助与响应的责任
丹尼尔?A.科尔曼在《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一书中提到“个人责任的行使必须纳入社会责任的框架,因为我们的行为只有在兼顾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时才可取得最显著的效果”, 个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固然有助于建设一个生态社会,但它的贡献只有在融入一场广泛的社会与政治变革运动之后才能最为有效地发挥出来。生态文化传播与生态文明社会形态,在人与自然,实质上是人与自身艰苦抗争的过程中,逐渐被认可、被接受、被遵从,终将成为主流文化。正如汤姆.雷根教授在《关于动物权利的激进的平等主义观点》指出的“一切伟大的运动都要经历三个阶段:讥笑、讨论、接受。正是这第三个阶段――接受的实现,既需要我们的激情,又需要我们的克制;既需要我们的心灵,又需要我们的头脑”。在这一伟大的革命性进程中,任何公民都必须以生态消费者形象出现,以与自然相调谐的生活和生活方式为追求的终极目标。按照生态伦理意义上的生态人道德约束自己、作为自己的道德追求,为生态文化传播、文明形态的推进而贡献,为生态运动发起而协助,为社会变革而响应,“诗意地栖息于地球”[22]。作为生态文明时代的消费者,在社会变革运动中,应该做到:⑴建立和坚持节约资源、适度消费的生活模式。重视消费的“质”而非“量”,追求消费的理性化。⑵积极参与生态文化传播活动,促进生态文化和生态知识的传播。⑶积极选购生态标志产品,使自身消费活动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⑷抵制和拒绝使用一次性消费品,主动选用再生利用产品或可循环产品,最大程度减轻垃圾产生对环境的负荷。⑸在消费活动中积极主动承担垃圾回收和交付义务,包括将生活产生的垃圾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进行堆放,并积极配合有关单位进行分类收集。
【作者简介】
崔金星,男,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讲师,研究领域:环境法、资源法。
【注释】
冯之浚. 科学发展与生态文明. 中国软科学,2008,26(8):1-2.
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修订插图本.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50-57.
冯之浚.科学发展与生态文明.科学学研究,2008,26(4):1-2.
钟茂初.有关可持续发展的若干理论见解及对循环经济立法的若干思考.冯之浚. 循环经济立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1-81.
冯之浚.循环经济立法的法理研究.冯之浚.循环经济立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1-46.
蒙培元.中国的天人合一哲学与可持续发展.杨通进,高予远编.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292-297.
同上,298.
同上,299.
李霞.生命本位与自然关怀—道家生命观的基本特征及其生态学意义.杨通进,高予远编.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328-337.
卡洛琳·麦茜特.自然之死. 吴国盛,吴小英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33,181-237.
W福克斯.深层生态学:是我们时代的一种新哲学吗.杨通进,高予远编.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41-50.
雷毅,李小重.深层生态学的自然保护观.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7(1):82-87.
雷毅. 奈斯与深层生态学.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133(3):82-87.
W福克斯.深层生态学:是我们时代的一种新哲学吗.杨通进,高予远编.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43.
丹尼尔·A.科尔曼.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梅俊杰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111—137.
丹尼尔·A.科尔曼.生态社会的价值观.杨通进,高予远编.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378-397.
杨通进. 生态公民:生态文明的主体基础.光明日报,2008-11-11(11).
丹尼尔•A.科尔曼.生态社会的价值观.杨通进,高予远编.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378-397.
尼·别尔嘉耶夫. 论人的使命——悖论伦理学体验.张百春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8.
张玉林. 现代环境保护理念.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9-14.
李艳芳.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3.
卡霍尔姆斯·罗尔斯顿. 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 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66-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