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生态文明与公共健康

  2、生态文明是公共健康的精神需求
  
  公共健康的含义是广泛的,不仅包括公众身体的健康而且也包括公众心理的健康。作为集自然性和社会性于一体的人类,其不仅具有追求物质利益的需求,同时也具有享受优美环境的精神需求,要求精神上的愉悦和健康。马克思说:“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费的精神食粮。”优美的自然景象可以唤醒人的审美情趣,营造和谐的环境,对人体身心健康能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人在欣赏优美景色的同时,会自觉意识到生态环境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对自然环境予以呵护,用美的标准去塑造环境,使自然环境更符合美的要求。在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过程中,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升华,从而保持精神的愉悦。
  
  创造有利于公共健康的以人为本、积极友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是建设生态文明所倡导和要求的。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生态环境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需求,开始对过分的人造生活环境产生逆反,并向往和追求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产、生物资源保护等生态环境。这是对人类创造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依赖和渴望。
  
  (二)公共健康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文明是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状态,生态文明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人类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及其形式与生态文明的创建有直接关系。生态文明为公共健康提供必要的条件,而生态文明的建设又依赖于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类的公共健康,如果人体的健康都不能保证,生态文明的建设还从何谈起。
  
  人是实践的主体,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就是以生态环境为客观对象,积极主动地发挥、运用和展现人的本质能力的过程,也是实践主体的本质能力与客体的物质力量相互转化、利用的过程,当实践主体通过中介与客体达到协调、统一时,就可以取得积极的成果。由此,从本质上来说,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以人为主体的实践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类应满足身体健康的基本条件。公共健康是人类开展实践活动最原始的要求。只有身体健康,人们才有精力、体力、毅力去改造自然,开展创造环境的实践活动;才有可能提高自身的劳动能力与技能,才可以依靠科学知识对自然进行积极的改造,加强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浪费,避免环境污染,维持生态平衡,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才可以建立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力争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同时,只有大众性格、思维、情绪等精神方面的健康,人类才可以乐观地面对生活,积极迎接实践活动中的挑战,面对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暂时困难不轻言放弃;才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并积极主动地爱护自然环境,塑造优美生活环境;才可以友爱健康地对待生态环境,尊重自然界的生存权利与发展权利,共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文明。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