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类中心主义向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变
梳理整个逻辑过程可以得出:一方面,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受自然的制约,同时人又是能动地存在对自然有反作用,因此人与自然是统一的;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对象性的关系,二者都在对方身上体现着自身的力量。所以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二者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就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因为对方的存在而要约束自己的行动自由,因为对方的存在而受到制约,所以人与自然也是一个共同体。正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共同体,因此人与自然都具有道德身份,而且都具有道德主体的地位。从而自然就摆脱了工具身份和道德客体身份,人对自然的关注,不再仅是因为人自身的需要,或是人自身感情偏好的需要,而是因为自然本身所具有的道德主体身份,使人必须考虑对自己行为的约束。至此,伦理学真正的实现了从人类中心主义向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变。
四、结语
因为生态危机的出现,科技、经济等其他手段的局限性,所以人类开始从自身寻找答案,将试图将人类的道德关怀施加于自然。然而由于传统观念认为自然只有道德客体的地位,因此道德关怀只能给与人类,而不能给予自然,即使客观上已经照顾到了自然,也是出于人类自身的利益需要而为之。因此,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态度必然束缚了道德关怀释放的脚步,不利于保护自然的现实需要。实现人类中心主义向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变,从寻找自然内在价值出发这一选项被证明不可行。因此只有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论证人与自然同是一个共同体,才能赋予自然的道德主体身份,进而实现了从人类中心主义向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实现是极其重要的,人类不仅需要关心自然,更需要尊重自然,因为人与自然具有平等地位,人类无权向自然界掠夺。一旦这种观念被人们所普遍接受,那么对于解决生态危机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刘毅,男,华东政法大学2008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注释】本文受到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教育项目(项目编号BM210009)资助。 Aristotle, The Politics, book 1, ch.8, p.1256, in Basic Works of Aristotle, ed. Richard Mckeon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41). 戴斯·贾丁斯著,林官明、杨爱民译:《环境伦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7页。 同上。 This italics are Bentham’s. This passage appears in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 (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07), ch.17, sec.1, footnote to paragraph 4. Joel Feinberg: “The Right of Animals and unborn Generations”, in Blackstone, ed., Philosophy and Environment Crisis, pp.44. 大地代表整个无机的环境,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空气、水、土壤、陆地、海洋等自然环境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7页。 马克思:《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31页。 同上,第122页。 同上,第50页。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8、169页。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