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是谁在主张“民意”

  
  这些问题虽然很早就被提出,但却一直没有能给出合理的答案,而在今天,对于民意的理解与反思,则显得更为迫切和必要。后三十年的法治进程,司法独立将成为它的主题,而行政和党派的干预,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像中国市场一样,逐渐的放开剔除计划的影响,而对于“民意”,确是摆在司法独立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什么是民意?

  
  诚如上文所言,“民意”在今天有着独特的含义,三十年前中国人口最多的是农民,我们最要倾听的是农民的声音;而三十年后,中国人口最多的,或许将是“网民”。然而,媒体的态度和网络的言论是民意么?在如此快速转变的民意后面,又到底是那些人或观念在操纵着民意呢?我并不试图将这个问题上升到法哲学的层面上,我们看到了太多去阐述“民主不过是独裁者的一件漂亮的外衣”的文章。而这只会让实际中的问题变成一种哲学上的主义。在问题与主义之间,毫无利于问题的解决。

  
  关于对民意的态度,我觉得台湾的例子有很大的说服力。仅以2004年大选,“陈水扁枪击案”为切入,台湾的舆论与民意,同样受到媒体或个人事件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却不是操纵。对于民意的理解,正如民主制度的瑕疵一样,不存在完美的制度和形式。在我们否定专制的同时,我们也拒绝了精英阶层的智慧;在我们接受民意的同时,也就接受了大众的盲目与冲动。这都是无法规制的,就像那两颗子弹,它就给陈水扁带了超过15个点的民调支持率,可能那两颗子弹“葬送”了台湾同胞四年的幸福,但它捍卫了台湾的民主,体现了民意的作用。民意以及民主都不能给我们带来绝对的幸福,它也不过是一种较好的统治方式。而大陆出现的问题,也不是民意的盲动所带来的弊端,而是我们无法解读到真正的民意,抑或是无法让民众在清晰的事实面前做出自己的选择。

  
  我出生在香港,虽然在香港没有经历过系统的法律教育,但作为一个香港的公民,有一点的意识确是深刻的,那就是在香港,我只有作为个体的——公民的概念,而很少有作为群体的——人民的概念。我并不是说在香港缺少民主或者不倾听民意,因为在香港的行政机关中还是很看重民调的支持率的,只是在香港,从不去试图统一或者归纳出一个“人民”共同的意见,因为在潜意识里,人民的选择,人民的意志,这些词汇是一个空虚并且可怕的概念。我想那些经历过非常时期的人们,从文革的阴影中走过,都会对于“人民的选择”,有潜在的恐惧。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