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论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

  

  反观我国刑事诉讼中的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仅有对鉴定结论形式的规定,根据刑事诉讼法12条的规定,“鉴定人进行鉴定后,应当写出鉴定结论,并由鉴定人签名,医院加盖公章。”至于鉴定的过程、技术是否可靠,则没有体现。在司法实践中,鉴定人也往往不出庭,使得当事人的质证无法进行,对鉴定结论的可靠性无从考察。


  

  借鉴两大法系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标准,笔者认为应从几方面考虑完善我国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标准:


  

  (1)鉴定人的适格性。鉴定人应当就自己具有鉴定能力提供相应的证据。


  

  (2)鉴定结论的关联性。鉴定结论的关联性是指鉴定人应按照委托的事项进行鉴定。


  

  (3)鉴定结论的可靠性。鉴定结论的可靠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鉴定方法值得信赖,这个可以借鉴多伯特标准予以建构,二是鉴定的过程包括鉴定材料的保管和操作规程的规范性。


  

  (4)鉴定材料的合法性。如果作为鉴定结论的基础材料是通过非法手段获得的,鉴定结论将不具有证据能力。


  

  (5)鉴定结论的程序性要件。应参考大陆法系鉴定报告的内容,完善鉴定报告的要式性条件,缺乏记载事项的,鉴定结论不具有证据能力。对当事人有争议的鉴定结论,应传唤鉴定人出庭陈述,否则鉴定结论不具有证据能力。


【作者简介】
陈卫东,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注释】 罗纳德·J·艾伦等.证据法.张保生等译,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25.
Roger. TT. The Expert System in United Kingdom. Euro Expert Conference 2000-Madrid.
Frye V. United states,293 F.1013,1014(D.C.Cir.1923).
Daubert V. Merrell Dow Pharmaceuticals inc.113 S.Ct.2786(1993).
林钰雄.台湾本土法学.1999.6.
陈朴生.刑事证据法M].海天印刷有限公司,1979.421.
吴丽琪译.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3.264.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