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西部,处在地理构造的第一级阶梯向第二级阶梯过渡的地貌突变带,地形反差大,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所以,被列为中央政府列为水电开发的重要基地,并作为西部大开发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颁行。为此,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西部的水电开发“大跃进”,按照全江“渠化”、梯级开发、不留寸水的基本开发模式,由干流而及不同级别的支流,已形成由大的集团公司到中小业主瓜分开发范围,由省、市政府到县、镇、乡政府分别管理和控制税收利益的分配格局。加上,1949年以后修建的以蓄水灌溉为主的大量水库,几乎覆盖了所有流域范围和河流枝系。应该说,这样只考虑经济利益或者财政利益、税收利益的水电开发模式,弃生态利益于不顾,把局部利益放大,或者各种利益集团群起抢食“水电蛋糕”,贻害生态环境的做法,不但是违背科学发展观的,而且更是违背生态规律的竭泽而渔的做法。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地震灾害发生的极重灾区、重灾区受到严重影响的河流,[14]主要包括岷江上游流域,[15]沱江上游流域,[16]涪江上游流域[17]和嘉陵江上游流域[18]这名副其实的四条“河川”。但是,因为多层次全面进行水利、水电开发的种种原因,很难准确统计这“四川”地区大大小小水电工程的总数量。事实上,被西部大开发列为“十大工程”的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大坝上游一侧的面板裂缝在水面以上有3条,最长横裂缝长达350米,纵裂缝也有60米长,经过采取紧急经济措施,才使库区水位由海拔830米降至820米,并对大坝上游一侧面板裂缝进行修复,解决了大坝渗水问题,才使得紫坪铺水库没有发生重大险情。[19]
应当说,诸如紫坪铺水库一类的人工构筑物,在修建后,不仅要强有力的影响库区的局部小气候,带来生态环境问题,导致干旱和灾害天气增多,更为重的是,还会导致这些人工构筑物的酿灾潜势成为次生灾害的重要来源。所以,有关方面前后对紫坪铺水库大坝开裂的混凝土进行清除,然后,重新进行钢筋焊接与混凝土浇筑,并对大坝上游一侧水下约11米深处发现的约30米长的裂缝,进行了技术修复。[20]虽然,该项工作已经于2008年8月完成了,但是,紫坪铺水库大坝开裂的教训,似乎值得永远汲取。
5.12汶川大地震震损水利水电工程的抢险修复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水电项目本身的安全隐患和危机与风险,并未完全消除。尤其是,2009年7月-8月,岷江上游将再次进入主汛期,5.12汶川大地震灾区的大量地质灾害,面临进一步加剧活动的前景,岷江流域洪水对于过于密集的病险水库,将是一个很大的安全威胁和工程设施酿灾潜势控制的难题。尤其是,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在高密度水电开发区,对这个区域产生的破坏和灾害影响,促使我们进一步审视由此带来的生态危机,以及灾后恢复重建中的生态修复,特别是生态修复的法律支持。
作者认为,岷江上游地区如此高密度、大规模的水电项目的开发,必然带来水电工程项目酿灾潜势的聚集,[21]使工程项目的灾害风险与威胁与自然灾害,尤其是生态灾难相竞合,成为结合型灾害或者人为自然灾害的高发区。也就是,建设在具有强烈地震活动背景的断裂带(即龙门山地震带)上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其必然具备诱发强烈地震[22]或巨大地震损失的危险性。[23]在我国西部,还有许多建成或在建的、规模远大于紫坪铺的高坝大库,很多也是修建在有强烈地震活动的断裂带上。[24]为此,基于5.12汶川大地震的震灾损失非常惨重,岷江上游极重灾区、重灾区生态重建的需要,对岷江上游的水电建设项目,进行清理,同时,阿坝州对其工业发展结构和战略,进行重新调整,是非常必要的。
应当说,5.12汶川大地震严重的震害本身,对岷江上游水电项目的开发本身,提出了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观层面上的严重警告。那么,在中央政府强调依据《汶川重建规划》,进行生态修复的过程中,不妨学习一下俄罗斯生态立法的义务模式,[25]并把生态立法的宗旨建立在科学基础上。[26]然后,实事求是地制定《汶川地震灾区生态修复条例》或者《四川省生态保护条例》[27]等形式的法律法规,为我国地方生态保护立法,开辟新的道路。
三、5.12汶川大地震灾区生态修复的法律支持
5.12汶川大地震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尤其是生态修复,让地处岷江上游的阿坝州偿还生态保护的欠账,是一个必然的选择。那么,谁来承担阿坝州偿还生态保护欠账的成本呢?《汶川重建条例》第11章第1节规定,生态修复应当坚持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以自然修复为主,加快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做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恢复受损植被。[28]应当说,这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和宏伟工程。但是,要坚持不懈地搞好生态环境保护是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是需要持续稳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支持的。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