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东北人民大学法律系早期历史述略(1948-1953)

东北人民大学法律系早期历史述略(1948-1953)


The Early History of Law Department of North-eastern People University (1950-1953)


姜朋


【摘要】1950年代初期,东北行政学院司法系更名为东北人民大学法律系,同时它也开始了从干部培训班向综合型大学法律系转型的过程。在那个特定的时代,无论教员个人的教育背景如何,都毫无例外地被纳入到学习苏联和保证教学内容政治正确的轨道中。“苏化”的具体做法包括(直接或通过中国人民大学而间接地)模仿苏联,建立教研组(室)制度,翻译苏联的法学教材,模仿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就使苏联法学渗入到中国法学教育的各个环节。政治化表现为无论是教员还是学生都要参加大量的政治学习。
【关键词】东北人民大学法律系,东北行政学院司法系,苏化,政治化
【全文】
  
  引:我们该如何纪念

  
  吉林大学六十年了。我们该如何纪念?

  
  大抵所有的纪念都是一样,不外乎回顾与展望。这并非老套或机械,实在是有其必要。回顾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展望可以鼓舞士气、协同规划。今日之吉大,当与其他内地院校一样,面临诸多问题。解决问题的出路,除了眼睛向外,学习借鉴,还需要剖析自身。

  
  我注意到一种说法,说吉大“地处塞北边陲,没有其他院校所具有的资源优势”。这是一种非常让人惶惑的说法,为什么在回述吉大辉煌的过去时,不去提它在区位上的劣势?为什么“地处边陲”就一定是劣势?昔日的西南联大不在边陲么?今日的厦大、复旦不也不在中国大陆的地理圆心,而是东南一隅么?人家哈工大不是更靠北么?上述说法未免太过“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了。其症结在于说这话的人缺乏自信。用陶渊明的一句诗来形容就是“心远地自偏”。

  
  而更令人担忧的,还在于吉大人对自身历史的普遍淡漠和无知。以法学为例,我在互联网上搜索到的一些有关吉大法律系早期历史的信息总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自我炫耀有余,实事求是不足。总能听说,吉大是中国共产党亲手缔造的新型社会主义大学,尤其是其法律系堪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相比肩,深受苏联法学影响,堪称正统。然而,时至今日,能有多少人说得清楚当时吉大法律系的情形,有哪些教员,开设了怎样的课程,学生情况如何?也有人常爱对人提起,吉大法律系和北大法律系是文革期间中国内地硕果仅存的两所法律院系。但北大人写出了一部百年历史,其中有相当片幅描述其文革岁月。而吉大人对这段历史则少有系统的梳理和严肃的学术研究。以至于有些事情若再耽搁恐将成为千古之谜了:为什么吉大法律系能在文革中得以幸免?当时有哪些教员苦苦支撑?课程怎样设置?学员的学习和最终去向如何?再有,法律专业一度属于保密专业。这一神秘面纱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教育内容?在法制时代来临之前,作为内地主流的法律院系究竟为司法实践贡献了怎样的智力支持?

  
  窃以为,吉大法学院的资源不是缺乏,而是丰富却缺少发掘和正确利用。且看那些尘封的历史资料,还有身边依然健在的老先生们。我敢说,他们每一个人都不啻于一座图书馆。如果能对他们的口述加以记录,同时辅以对历史文献的发掘、搜集和整理,做成可征之信史,之于个人是莫大的荣耀,之于吉大、吉大法学院,乃至中国法学教育,更是功德无量!这项工作有助于充分认识吉大这座“富矿”,从而建立必要的学术自信心,也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的能力。回顾过去,曾有太多的精力被耗费在诸如法律的阶级性和社会性、民法与经济法的关系和边界划分等所谓“热点”“问题”的跟风讨论上;部分是出于迁就当时潮流的考虑,民事诉讼法、法律思想史、乃至外国法制史等专业方向被舍弃了,原本强势的中国法制史专业也极大削弱。至今想来,仍深感惋惜。

  
  要之,对吉大法律系自身历史问题的深切关注及相关史实的搜集、发掘和整理的过程,其实也正是回答正来先生“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问进行必要准备的过程。毕竟今日中国之法学源自昨天的法学,并得益同时也受制于昨日的法律教育。成也于斯,败也于斯。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关注它。另一方面,上述工作的成果足可以使我们回应苏力教授“什么是你的贡献”的盘诘。何乐不为?

  
  纪念吉大六十年。

  
  一、东北人民大学法律系的前身:东北行政学院司法系

  
  王健博士《论中国的法律教育》提到,1952-1953年院校调整时,“在原东北行政学院司法系的基础上,改设东北人民大学法律系(现吉林大学法学院)。1方流芳教授《中国法学教育观察》文引用的一个表格2称,东北人民大学法律系(吉林大学法律系的前身)于1950年吸纳了东北行政学院。上述表述与事实都有出入。

  
  吉林大学的早期历史可以划分为如下7个阶段:(1)东北行政学院(哈尔滨)时期(1946.9/10-1948.5);(2)(合并了哈尔滨大学的)东北科学院(哈尔滨)时期(1948.5-1948.11);(3)东北科学院(沈阳)时期(1948.11),旋改为(4)东北行政学院(沈阳)时期(1948.12-1950.3);(5)东北人民大学(沈阳)时期(1950.3-1950.9);(6)东北人民大学(长春)时期(1950.9-1958.8);(7)吉林大学(长春)时期(1958.8-)。其中,与法律系有关的历史主要集中在第2时期以后。3

  
  (一)哈尔滨时期(1946年9/10月-1948年11月)

  
  1946年9月中共中央东北局批准设立东北行政学院。同年 10月5日,东北行政学院在哈尔滨成立,由东北行政委员会直接领导。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林枫4兼任院长,东北行政委员会民政委员会副主任魏震五5兼任院务主任。6

  
  也是在1946年9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接收了成立不久的私立哈尔滨大学并将其改为公立。哈尔滨大学的前身是伪满时的“王道书院”,后改“国学院”和私立哈尔滨大学。据何礼7回忆,1946年9月后,他和车向忱8受命接收位于哈尔滨沙曼屯9的私立哈尔滨大学。接收时房子很破,有的窗子还是用纸糊的。后来林枫决定把东北行政委员会一幢很漂亮的大楼(即原来哈尔滨医大的房子)给了哈大。在不到两年时间里,该校被改造成了东北解放区第一所新型的正规化大学。旧哈大原有文理法三个学院,接收后改为3个学院11个系。文学艺术学院下设文学系、俄文系、音乐戏剧系和美术系;社会科学院下设政治系、经济系和教育系;自然科学院下设电器机械系(为恢复小丰满发电需要而设)、理工系、化学系以及医学系等。学校专兼职的教员大多来自延安等老解放区,也有部分当地高级知识分子,包括张仃、萧军、白朗、华君武、沙英、塞克、李则蓝、晋驼、白桦、李鹰航、王一丁、李六如、陈远晖、李江、吴莲溪等。当时的校长为车向忱,何礼为副校长。东北局青委书记蒋南翔、东北人民银行行长丁冬放兼任系主任,并给学生上课。学生人数很快从200余人发展到588人。101946年10月16日国民党特务放火烧了哈大的部分学生宿舍。1947年1月哈大改为市立哈尔滨大学,经费比私立时多了三倍。当时公布的哈大校训是“为人民服务”、“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宗旨是“遵照东北行政委员会《施政纲领》中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方针,培养为建设新东北所需的各部门人才。” 11但由于受战争影响,学校不得不准备“长期打算,随时撤走”。哈大的课程包括综合学习(重点是世界观和人生观改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近代史(重点讲“九·一八”和“七·七”事变)、自然辩证法(重点讲进化论和阶级论)、中国政党史(重点讲国共两党的问题)、文学课(联系土改,讲《诗经》中的《硕鼠》、《七月》、《伐檀》等篇)。全校举行了“蒋介石卖国不卖国”的两周大辩论和唯物论与唯心论哲学理论的大辩论。为了帮助学生明确政治方向,在课堂学习之外,学校还采取了听大报告(如请国民党起义和被俘将领现身说法)、参观、实习、社会工作(如遣送日侨、户口清查,写壁报、在街头扭秧歌,在农家院表演活报剧)等多种形式。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战地服务,慰问伤病员、劳军,先后三次下乡(1946年冬、1947年夏、1947年冬)参加土改,发动农民参军(同学也有参军的)。当时的学生骨干有李木庚(曾任吉林大学常务副校长)、朱日耀(原吉大副校长)、蔡运时等。12

  
  1948年5月,东北行政学院与哈尔滨大学合并,改称东北科学院,设理工、农林、医学、教育、行政、公安(在职干部培训)等系。13院长仍由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林枫兼任,老教育家车向忱任常务副院长,东北行政委员会民政部长王一夫14兼任副院长。6月,东北局宣传部在给中宣部的请示中提到,“在哈有东北科学院,以招揽并培养科学技术人材为目的。林枫、车向忱、王一夫任正副院长,直属政委会。”157月6日,东北科学院举行开学典礼。1948年6月赴哈尔滨东北科学院行政系报到的李枝万回忆,1948年7月6日科学院的开学典礼上,“各系列队按划定区域在大礼堂入座,会场布置简朴、庄严,悬挂着马、恩、列、斯、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画像,一条横幅八个字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典礼)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中隆重开幕。”首先由王一夫副院长致开幕词,院长林枫、常务副院长车向忱、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高崇民(原东北军高级将领、爱国人士)先后讲话。16林枫在讲话中提到:

  
  这个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从各地方招来的。其中有哈大、行政学院的一部分同学。过去哈大在车老(向忱)领导下办的是有成绩的。后来和行政学院合并改一个名字叫科学院。……过去哈大是有成绩的,它是接收一个私立学校在车老领导下,在全部工作人员和同学努力下,很有成绩,很有进步。我们解放区需要更多的干部,过去的行政学院太小,所以和哈大合并了,成立科学院。17

  
  我说这一期收了一些(除教育系、行政系、公安系外)大小有技术的人员到学校来。18

  
  当时的院部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大直街1号,19是三层楼,除办公室外,有图书馆、20大礼堂。后者既供学员上大课、听报告,又放映电影。行政系和院部同在一个院内,也是三层楼,一楼为食堂、洗澡间,二楼是男学员宿舍,三楼是女学员宿舍,楼南面是操场(含篮球场地)。学员用木板搭床铺,每个寝室住八个人。晚间通过笛声统一安排就寝。21

  
  据李枝万回忆,这一时期,东北科学院设行政、教育、理工、农林、戏剧、公安六系(其中的戏剧系恐有出入)。行政系划分八个学习小组,共计110人。22系主任郭蕻生是延安来的老干部,系干事王光文。当时没有专职教师和教科书,授课采取外请领导干部作报告、学生记笔记、开讨论会和生活检讨会(每周五午后)的形式。

  
  那时没有教师,没有教科书,没有教室,采取几百人上大课,听专家和政府负责人作报告的方式。例如院长林枫、副院长王一夫来院作解放战争形势的报告;东北行政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庆泰主讲农业生产问题;农业部长魏震五所做农业生产有关政策的报告;东北抗联将领冯仲云作抗日联军英雄事迹报告;工商部长王兴让主讲的工商业政策;作家丁玲讲的青年问题和知识分子改造世界观问题。学员边听报告边记笔记,回来后大家相互核对笔记,这就是唯一教材。

  
  学习工商业政策,阅读任弼时同志“论工商业政策”及几篇职工运动文献。学院为使我们获得更加丰富感性的知识,加深对政策的理解,组织学员去道里参观工业展览馆,参观南岗老巴夺烟草公司,对解放后工人阶级地位、组织性、纪律性、劳动态度和奉献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参观后写了一篇“老巴夺烟厂”观后感,刊登在哈尔滨市“生活报”第二版;又如在讲民主与专员座谈,23同在押犯人了解情况,丰富感性知识,加深对执行政策的理解。

  
  讨论会是学习的主要环节,以求真务实态度,敞开思想,达到理解消化、巩固学习目的。讨论会很热烈,常常观点不一,各持己见,争论不休。

  
  开学后三个月,系里进行总结。鉴定会的步骤是个人总结、小组评议、组织审定,按系里规定的二级六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自报公议。24

  
  (二)沈阳时期(1948年11月-1950年9月)

  
  1948年11月初沈阳解放后,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行政委员会从哈尔滨迁往沈阳,东北科学院也随之迁沈。据李枝万回忆,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