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授成為計件工是近幾年突顯的現象。其中一個起因是自90年代末以後,國內幾所著名大學得到政府的特別資助而建立起崗位津貼制。官本位的大學體制必然會產生等級制度。為了分配這些錢和便於官本位的行政管理,這些大學便根據每個人發表文字作品的數量把大學教師人為地硬分為三六九等,並每年都根據在所謂「核心期刊」上發表文章或出版書的數量作為硬性標準進行評崗定級。[8]這樣,大學就建立起了與教師個人收入直接掛鈎的急功近利和等級式的人事管理制度,教授也被正式貶為計件工人。由於中國大學教師基本工資不高,明顯低於崗位津貼,為了爭取得到更多的崗位津貼,教授們便想盡一切辦法在「核心期刊」上發表文章以湊數。
除此之外,許多大學及其院系還建立了在「核心期刊」上發表文章的金錢獎勵或補貼機制,並且還把這類期刊又分為與具體論文學術水準毫無關係的不同等級。有的大學及其院系給予發表在某些高級別「核心期刊」上的論文獎勵金額相當高,可以說是重賞了。自古以來中國就有「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一說。不過,過去「勇夫」通常是指為了獲得重金的賣力者或賣命者,而現在卻是大學教授們為了賞錢通過在「核心期刊」上多發表論文去爭當「勇夫」。可以斷定,這樣的「勇夫」在權勢面前很可能就會成為真正的懦夫。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中國論文的品質評判標準不是取決於論文本身的水準和時間的檢驗,而是取決於所發表的期刊。這種金錢獎勵與其說是獎勵文章本身,不如說是獎勵文章所發表的期刊。[9]這意味著即使是毫無創見的平庸之作或學術垃圾,只要發表在「核心期刊」上就會得到大學各級學術機構的認可和獎賞,而那些真正有創見的學術論文如沒有在「核心期刊」上發表就被完全打入冷宮。這大概是世界學術歷史上中國的一大「發明」──踐踏學術的制度!
可見,當前中國大學管理體制的一個基本特徵就是急功近利,即在制度上鼓勵教授像計件工人那樣追求產品數量。由於在「核心期刊」上多發表論文是既有名又有利的事情,不少教授為了爭眼前的名利,不惜出賣學術良知,不顧學術基本規律,抄襲、剽竊、自我重複、一稿多投、讓學生代筆等。然而,至於中國社會科學方面「核心期刊」所發表的論文水準究竟如何,凡是嚴肅的學者都是很清楚的。可以說包括這些「核心期刊」在內中國學術界到處都充斥著平庸「學術」作品:東抄西抄的毫無創見之作,嘩眾取寵的標新立異之作,拾人牙慧的食洋不化之作,故弄玄虛的文字遊戲之作,維護權勢的歌功頌德之作,等等。官本位的體制也必然產生特權或壟斷機制。某些獲得學術壟斷地位的「核心期刊」出現了與投稿人之間的金錢交易現象[10]。中國的學術浮躁和學術腐敗現象自然應運而生。大學本來是追求真理的聖潔地方,但在中國大學卻成為從制度上鼓勵人人爭名奪利的場所。在這樣的大學裏,被級別、金錢和名利塞滿腦子的教授們能教出甚麼樣的學生呢?
作為大學計件工制度的另一表現是,現在中國的大學及其院系還以個人出版著作的數量作為評職定級的主要參考依據。為了鼓勵人人都當高產作者,一些學術單位對出版書的作者也給予高額獎勵,而不論是否為有價值的學術著作。事實上,許多以「學術著作」為名的書不過是一些教科書式、綜述性、譯介或普及性的讀物。當然,其中某些普及性或雜文隨筆之類作品也有相當的學術價值和思想性,但這類作品畢竟與學術著作有一定區別。有些自以為是學術著作的作者甚至連基本的學術規範都不懂,因而其作品硬傷累累。但另一方面,在目前這種只鼓勵學術速食的體制和氛圍下,堅持「十年磨一劍」、甘坐冷板凳、潛心做學問的學者,反而成為不識時務的「異類」而受排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