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获取、筛选和评价,这可能就是我的一个重要的思考的问题。这一问题可能不属于任何一个传统的学科领域。
杀出重围,出人头地,无疑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好汉。
首先发现一个富矿,做第一个掘进者,也应算是一种新型英雄。
左 明
2008.4.19.
随信附上一篇从网上发现的文章,也许会有所启发。
CHYZH贤弟:
你好!
期待你的回信,已经很久了。
看得出来,你一定是公务繁忙。
大作已拜读,而且是一口气读完的。批评指正,不敢当。在某一个领域里,谁下的功夫更深,谁就更有可能成为专家,而与年龄、资历无关。
谈几点感想。
1、文字表达功力非凡。
以我这样专爱“挑刺儿”的人来看,没有发现明显的文字和标点问题,足见你是一个细心之人。
行文干净、洗练,文笔朴实,表达合乎逻辑又不失点睛之笔、精警之句。非常符合这一文体的要求,给人一种自然、舒服的感觉。
2、内容安排恰到好处。
内行一看就知道,这是在万花丛中精心撷取的几朵芬芳、艳丽的花朵。限于篇幅,你已经最大限度的展示了相关领域的精华所在,提纲挈领、高度概括。
3、但是,又有如下疑虑:
该文的阅读对象如果大多是“法外人士”的话,那么也只能起到“引领入门”的作用,恐怕做不了“操作指南”。该文更像一篇学术论文,抽象理论概括多于具体内容介绍,想必应当和其他资料匹配,方显相得益彰。文中的妙味,恐怕只有经历了相关理论知识的洗礼之后,才能体会。
看来,你已经是所在单位里名副其实的“笔杆子”了。口才与文笔,是一个文化人、文明人实现梦想的两大法宝,而不论梦想的具体内容到底是什么。
感谢你的细心与关怀,不仅来信正文而且附件中的正文居然也是使用了我所习惯了的字体(我喜欢的是:WORD软件中的楷体、仿宋和华文中宋。追求美和感知美,是我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在学术领域里追求真和感知真一样)、字号(因为近视,所以喜欢相对大号、加粗),还有颜色(蓝色清新、醒目,又不沉闷)。不要把我给惯坏了。
当然,还要感谢你对我一如既往的鼓励与激励。
让我们共道一声:加油!
左 明
2008.9.10.
CHYZH贤弟:
你好!
把研究理论问题当作兴趣,看来,我们当属同路人。结伴而行,的确可以排除一些孤独和寂寞,甚至还可以增添勇气和动力。
理论研究的自身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近期,我经常思考的是:个体人的效用最大化问题,或者就是:我们每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度的问题。人尽其才,不仅是管理者的欲求,更是人才自身的愿望。每个人可能都会有才不尽用的隐忧。不能充分施展、尽情释放自己的才能,是一件多么令人惋惜、遗憾的事情呀。天生我才必有用,那只不过是一种无奈的解嘲和自慰罢了。
施展才能,是主客观因素结合的结果。自己所具有的才能与社会所需要的才能的恰当适配,就是问题的关键。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大才小用或有才不用的实例,如果能够在预见之下达至心灵的平和宁静倒也罢了,叹只叹那些坐失良机而又心有不甘之人。
什么内容的、式样的理论研究,才是具有真正价值的呢?真正的价值显然应该是社会整体收益的净增(把蛋糕做大)而不是研究者个体利益的膨胀(分得更大的份额)。需求,是对一般消费品是否有效供给的最好的检验。精神产品则不尽然。对较高层次的精神产品的消费需求,远未开发、释放。恰如奢侈消费品问津者寥寥一样。目前的学术界,是可以在自我封闭的情况下,人为创造需求的。几乎所有的学术产品都是被“自己购买”的(既指作者自己,又指自我供养的狭小的学术圈子)、被“国家购买”的(体制之下的无效需求,国家就是一台自动提款机,国家除了付费之外,根本不在乎、不介意、不感兴趣产品的效用),而真正意义上的需求者(即市场条件下的购买者)几乎没有。这就是全体学人的悲哀:忙忙碌碌、终其一生,看似硕果累累、著作等身,其实,待水蒸气散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