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别误读“90后”
谭敏涛
【全文】
作者按语:本文为回答一位90后学人的思想认识所作的回应,由此,我也看到了他们对社会的反思和对自己的反省,当媒体把我们定义为80后和90后时,我们不得已充当了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特定的群体角色,不管我们赞成与否,只以出身年代作为划分标准的这些80后和90后,正在渐趋充当我们社会发展的基石,社会不能不予以重视。当然,原先对他们的评价还在延续,不管是“垮掉的一代”还是“富有社会责任的一代”,这个社会都必须接受他们,并且以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才成长的模式对他们进行指导。而这,才我们社会应予努力的方向。我在以前也接触过90后,但多限于浅层面,真正涉及未来、理想、社会责任等等这些宏观的概念却未予置评。但是,我当然相信,我亦被人定格为“垮掉的一代”,更何况“90后”,所以,我们需要的不是误解和误读,而是理解和研读,由此,才可能延续我们社会对人才的发展要求和社会对人才的渴求。
别人的消极行为自己就积极改变,别人的误解自己就努力更正。时常,社会对一个群体的定义往往是基于一些人的行为,但一些人却不能代表这个群体,例如社会对80后和90后的行为方式归纳,我们虽然看过了,也觉这些归纳的结论不全有理,但他在诸多方面代表了社会对青年人不予认可的方面。诚如新闻传播的规律,社会一片大好的场景多半不会成为新闻,只有社会发展的“畸形”才可能引发民众的关注,就如,现在的你,在一直努力,这是大学生活的常态,所以社会不会对你投入过多的目光,但社会需要你努力的结果,过程只能你自己把握。当一位青年的行为走向异端时,社会就会立马对其投入不屑和不解,因为这才符合社会的求新、求异心里,而每一时代的青年都面临着被上辈人数落和看不惯的风险,毛泽东(1893-1976)、晏阳初(1890-1990)、周恩来(1898-1976)、刘少奇(1898-1969)、彭德怀(1898-1974)也都是90后,不也一样成为国之栋梁吗?
面对社会的不公,我们是见怪不怪还是拔刀相助,我想,任何具有社会良知的青年都会义愤填膺,但义愤填膺之后却总会有人要个“说法”。这个说法不必也不会每个人都祈求践行,只是需要有人站出来敢于抗争。当一个社会的青年都对社会的发展畸形不屑于认可和关注时,这才是这个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每个人身在社会中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得知晓社会的畸形发展,但更得明知社会良性发展的道路和方式是什么?难以对社会的发展提供建议,但我们可以对社会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这也不失为万全之策。如果社会青年对我们身处的社会事件不闻不问,那才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万劫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