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意见主张分别定为“商业受贿罪”、“商业行贿罪。”主要理由是:从立法说明中可以看出,《刑法修正案(六)》修改这两个法律条文的立法本意,就是惩治目前正在全国开展的商业贿赂犯罪;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办理违反公司法受贿、侵占、挪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就曾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违反公司法的犯罪的决定》第9条规定的“公司董事、监事或者职工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者收受贿赂”的行为,定为“商业受贿罪”;从司法实践看,这类行为主要发生在商业活动中,且可与我国参加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有关规定相衔接;如果定为“公司、企业、其他单位人员受贿罪”,作为选择性罪名,“其他单位人员受贿罪”严格讲不能属于规范性的罪名。
第二种意见主张分别定为“公司、企业、其他单位人员受贿罪”、“对公司、企业、其他单位人员行贿罪”。主要理由是:能够直接、准确地反映刑法修正案所修改的刑法条文规定的具体罪状;“商业贿赂”一语是作为概括性术语表述的,目前法律和行政法规对商业贿赂犯罪尚无明确定义,如果定为“商业受贿罪”、“商业行贿罪”,就会将刑法第163条、第164条规定的行为限定于商业活动中,而事实上这类行为并不一定限于商业活动,势必会使人产生误解,从而缩小打击面;目前正在全国范围进行的查处商业贿赂犯罪活动,涉及刑法规定的8个罪名,除《刑法》第三章规定的第163条、第164条外,还包括《刑法》第八章规定的6个罪名[18],如果定为“商业受贿罪”和“商业行贿罪”,会使人误认为商业贿赂仅限于这两个条款的规定,影响打击商业贿赂犯罪的范围。
第三种意见主张分别定为“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主要理由是:经修正案修正的《刑法》第163条第1款、第164条所指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都是指非国家工作人员;这样表述罪名,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这两种犯罪的本质特征,避免上述两种意见的不足,既不会使人产生误解,缩小对商业领域贿赂犯罪行为的打击,又不会遗漏对发生在商业领域之外的贿赂犯罪行为的惩处,且能够与刑法第163条第3款规定的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区别开来。
经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两次讨论,最后经协调采纳了第三种意见。
结语
从国外立法例来看,罪名的规范化、统一化,应当是立法机关的任务。许多国家的刑法典都实现了罪名立法化。例如,日本1974年改正刑法草案第320条规定:“(窃盗)窃取他人之财物者,为盗窃罪,处十年以下之惩役”。[19]德国刑法(1974年4月22日修正公布)第177条规定:“(强奸)(一)以强暴或对身体、生命立即之危险,胁迫妇女与自己或第三人为婚姻外之性交行为者,处二年以上自由刑。(二)情节轻微者,处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自由刑。(三)因犯罪而轻率致被害人于死者,处五年以上自由刑”。[20]美国模范刑法典除在每一条规定罪名外,还设专编(第二编)、专章规定“犯罪之定义”。如第211条规定:“杀人罪(1)任何人以蓄意、故意、轻率、过失使他人死亡者,即犯杀人罪;(2)杀人罪分为谋杀、故意杀人及过失杀人。”[21]
用司法解释的形式初步实现罪名的规范和统一,只是一种过渡性的安排,是一种权宜之计,不能替代立法机关的工作。笔者殷切希望,在将来再次修订刑法时,能把罪名立法化作为一项重要议题加以研究、解决。
【作者简介】
周道鸾,国家法官学院教授。
【注释】周道鸾:《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全集》,人民法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494-671页。
周道鸾:《新中国司法解释工作的回顾与完善司法解释工作的思考(代序)》,同前注,第11-12页。
《关于办理违反
公司法受贿、侵占、挪用等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96年第1期,第13页。
同前注,第672-681页。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要求中央各政法部门成立
刑法修改小组。当时院领导决定由我和张军同志(时任研究室副主任,现任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作为最高人民法院
刑法修改小组的负责人,因而参与了
刑法修改的全过程和制定
刑法罪名解释的过程。
喻伟、康均心:《论我国罪名立法的修改与完善》,载高铭暄:《
刑法修改建议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39-450页;薛瑞麟:《关于罪名规范化、统一化的思考》,《中国法学》1995年第5期,第33-34页;《全国市场经济与刑法修修改和完善研讨会综述》,《中国法学》1994年第6期,第118-119页;周道鸾:《
刑法刑诉法的修改与司法解释的完善》,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36-37页。
周道鸾等:《
刑法的修改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880-920页。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第
33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对于在审判过程中如何具体应用法律、法令问题,进行解释。”
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司法解释的若干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97年第3期,第96页。
最高人民检察院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解释全集》,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69-180页。
详情参见周道鸾、张军:《
刑法罪名精释(第三版)》,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7页。
王作富:《中国
刑法的修改与补充》,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版,第324-325页;赵秉志:《中国刑法典的修改与适用》,中国民航出版社1997年版,第361页。
欧阳涛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刑法注释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779-780页。
陈兴良:《
刑法疏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52、654页。
胡康生、李福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释义》,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564页。
曹子丹、侯国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精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65页;同前注(7),第806页。
参见黄太云:《立法解读:
刑法修正案及
刑法立法解释》,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38-139页。
指受贿罪(《
刑法》第
385条)、单位受贿罪(《
刑法》第
387条)、行贿罪(《
刑法》第
389条)、对单位行贿罪(《
刑法》第
391条)、介绍贿赂罪(《
刑法》第
392条)、单位行贿罪(《
刑法》第
393条)。
参见《各国刑法汇编(上)》,台湾地区司法通讯社1980年版,第378页。
同前注(22),第385页。
参见《各国刑法汇编(下)》,台湾地区司法通讯社1980年版,第1976—19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