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日本民法百年中的侵权行为法

  
  日本民法制定之时,日本刚刚脱离封建社会步入资本主义社会,此时由于日本社会尚未形成高度“危险化”的环境,因此,学者们的注意力基本集中在以传统的过失责任原则为基本思路构架侵权行为法上。但是,由于欧美社会的发展,侵权行为法学研究中开始出现对无过失责任原则的探讨,日本学者也密切注意这些动向。学者牧野英一、石坂音四郎、末弘严太郎等当时已经开始陆续发表有关对过失责任需要进行检讨,主张导入无过失责任原则的论文。进入20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社会的近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研究无过失责任原则的论著的出现,以及后来司法实践对无过失责任原则的尝试性适用,为日本侵权行为法最终确立该项原则奠定了基础。当然,在各种论述中也出现了不同观点和主张。其中引人瞩目的学说观点包括以下几种:

  
  1.报偿责任主义

  
  该观点主张,“利益的归属之处亦为损失的归属之处”,认为在取得利益的过程中给他人造成损害者,从该利益中予以赔偿是公平的。例如,日本民法第715条关于使用者的责任就以报偿责任主义作为依据。根据该条的精神,通过使用被使用者而获得利益的,只要不能举证证明自己无过失,必须对被使用者由于工作给其他人造成的损害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2.危险责任主义

  
  该观点认为,管理危险物品的人,对因危险物品造成的损害必须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这是为了强调危险物品的管理人的高度主义义务,而且这种主义义务应该是绝对的。该种观点与法国的无生物责任的扩张、英国的严格责任等具有相当相似之处。

  
  此外,与过失主义原则相关的观点还有,原因责任主义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对由于物体造成的损害,强调谁制造了损害的原因谁就必须承担责任;具体公平主义的观点则认为,不将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单纯地付加给某一方,而是根据具体的情况由双方当事人公平地分担。

  
  (二) 关于侵权行为法的目的与功能

  
  关于侵权行为法的目的和功能,日本的学术界出现以下几种学说。

  
  1.损害补偿功能

  
  这是极为典型的传统学说。学者们认为,侵权行为的首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对受害人所受的损害进行补偿。在以往的理论中,认为侵权行为主要侵害的是财产方面的权利,而财产上的损失,相对说比较容易计算,也较容易进行补偿。因此,在日本的侵权行为损害补偿中,是以“慰谢料”(抚恤金)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