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门当户对的背后——观念、习惯、道德、人性

  
  但是,生活不仅仅只是这一段时间。在结婚以后,也就是生米真正煮成了熟饭之后,对于较低地位家庭的成员来说,会产生一种观念,那就是亲人无伟人,他们此刻将自己看做一种平等的成员,甚至因为自己是长辈,所以传统观念中的、也是潜意识中的孝道便被释放出来,从而在生活观念中占据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与以前的奉献不同,现在更多的强调索取。作为一种关系型社会,我们是很愿意利用自己的关系的。那么显然,社会地位较高的家庭有更多的资源,因此对方希望能够平等的获得这种资源的分享也是正常的。但是,平等并不是一个终极真理。所谓,只要弱者才要求平等,强者是不需要平等的。这种平等的要求和超平等地位的要求便形成了冲突。

  
  即使上面的这种因素排除,即并没有利益分享的需求,而对于孝道的要求来说,婿媳是应该要更多的尽孝道的。因此,应该表现出晚辈的尊重,甚至是妥协。但是,由于社会观念的变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产生变化的。婿媳所做的至多是尊重,而不是妥协。况且由于个体主义地影响,晚辈可能会只将自己看做是和自己的配偶是一个家庭的,而不包括对方的其他家庭成员,那么就更可能缺少了尊重。这种双方由于不同文化、不同地位影响而形成的社会观念的差异构成了门不当户不对矛盾的一个方面。

  
  生活习惯的差异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我们都可以知道不同家庭背景的家庭生活习惯差别是极其大的。并且并不一定是谁的生活习惯更好,但是每个群体都更适应自己的生活习惯,也更推崇自己的生活习惯。显然,如果门不当户不对,这种习惯引发的矛盾便会凸现出来。其实,这种矛盾中,本来是没有对错的。但是,每一方潜意识里都是有对错的,即自己是正确的,对方是错误的。即使妥协,也会认为自己是委屈求全的,往往会导致矛盾的激化。现代社会,由于社会分层的深化,生活习惯的差异也必将更大。而生活习惯背后的文化背景也必然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显然是很难相互融合的。

  
  当然,本文并不否认在许多情况下,门不当户不对的情况导致了和谐,但是这往往是以一方或双方的妥协、牺牲为代价的。究竟这种牺牲、妥协是否必要的或者值得的,可能不同人会有不同的体会。但是,门当户对背后一种尊重社会文化差异、尊重社会分层的现实,我认为是有其道理所在的。

  
  引申开来,其实许多社会现象的存在是有其存在背景的。许多人追求平等,不承认这个社会的分层。但实际上,从来没有哪个群体真的是追求平等的,甚至无论他是出于什么地位。大学生是一个群体,社会人是一个群体。于是,社会人将把自己处于一个势高的地位。他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去批评大学生群体。但是,他们却没有想过,其实他们中的许多人也是这么走过来的。但是,不同地位的位置决定了他们将会把自己放在更高的位置。大学生群体自然也会有自己优越性的追求,会认为自己更单纯,更有文化,更有抱负。其实这也是一个树立自己群体优越感的手段,而不管自己也会成为社会人,也会这样批判着。农民群体和城市人群体也各有自己的优越性所在。其实他们之间并不是强弱地位的分别绝对的。尽管,从表层上来看,城市人群体处于较高的位置。他们可以嘲笑农民群体没有文化,贫穷,落后,从而建立自己群体的优越感。但是,农民群体事实上,也在建立自己群体的优越感,尽管他们中的很多人还是希望成为城市人群体的一员。他们也可以嘲笑城市人群体没有文化,把小麦苗当成韭菜,不识五谷杂粮,生活没有自己自由,人格没有自己淳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其实也是一种优越感的体现。因此,所谓的平等只是相对意义上来讲的,其实应该是一种改善,是对相对弱势方面的一种改善,而不是真正放在同一个层面上的。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