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当户对的背后——观念、习惯、道德、人性
仓宁
【全文】
不要试着去改变世界,你所能做的是去理解、适应。
——题记
十几年前,曾经写过一篇作文,名字是《门当户对又一说》,整篇是对门当户对的肯定。那时候,完全是一种感观的视角,从许多现实的事例得出的结论,这是一种经验式的判断。十几年后的今天,再次回想这个话题,在这个经验式视角的背后,其实也隐藏这一种理性之光。而这种理性,其实也联系着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事例。
门当户对强调的是一种对等,这种对等包含着社会出身、学历等方面的因素。尽管现实里中出现许多灰姑娘和白马王子的故事,以及贫寒青年娶贵族小姐的轶闻。但是,这种事例其实还是比较少的,因此,也才成为经典而流传开来。因为,如果作为一种普遍现象,那么就没有宣扬的必要了。现实中更多的还是门当户对的结合。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强调孝道,这种孝道要求尊尊,这种尊尊无论对于子女还是婿媳,都是一致的。因此,对婆媳关系、公媳关系提出了要求晚辈对长辈的尊敬。但是,这毕竟是一种道德的要求,对于古代中国来说,这种道德的强制性使得这种道德为社会成员所遵守。但是,时至今日,由于更多法律调整地出现,使得人们对道德的遵守反而没有以前注意。于是,孝道的分裂,使得子女的孝道一定程度上为法律所调整,但是婿媳却更多的停留在道德层面。这种分裂,使得门当户对更有必要。
社会地位的差异会导致观念上的不同。无疑,如果双方是不般配的,那么对于地位弱的一方来说,其会认为其是利益的获得者,对于他的家人来说,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实中,当社会地位较低的家庭一旦子女找到一个社会地位较高的对象时,其家人一般是非常满意的,甚至是怂恿而“生米煮成熟饭”的事例也比比皆是。在这个时候,对于这个家庭来说,他们所希望的是成事。因此,关于孝道的考量便被暂且搁置。如果考量的话,那么就是当其子女违背自己的意愿,不愿意去为所谓高攀之事,那么子女便是有违孝道的,同时也是对整个家庭的一种背叛。因此,在这个时候,其实很多父母是在将自己处于相对于婿媳的弱势地位的,他们更多的强调付出,而不是婿媳的回报。对于下嫁的婿媳来说,他们此刻一定程度上也是满意的,因为他们受到更多的重视。因此,在这个时候社会地位的差异可能并不是问题,到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某种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