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年多后,张楚的《姐姐》唱响于大街小巷,姐姐既成为意象,也成为男儿的倾诉对象。在对德令哈的怀想中,在那一声“噢姐姐/我想回家”的凄厉与悲凉中,海子的《日记》也让我读出了更多滋味。
答:什么点位的“一年多后”?是“读诗”时的“一年多后”?还是“路过德令哈”的“一年多后”?简直少根筋!
赵:但是后来,很可能我讲到过海子的死,却没有专门讲过海子的诗。
答:你讲过海子的诗,只是“没有专门”,对吧?那么你讲海子的死不也是“没有专门”吗?前后两句都是“没有专门”,中间的“却”有何必要?小老弟,帮你改一下:“后来,我在课堂上提到过海子的诗和死,但没有开过海子的专题课。”
赵:整个上世纪90年代,我都在讲一门谁也不愿意讲的写作课,讲到文体写作部分时,诗歌写作是一定要讲一讲的。这倒不是因为诗歌有多好讲,而是想借此温习一遍我那个已经消逝的诗与青春的记忆。
答:阁下原来是专门讲写作课的呀!难怪,难怪,难怪病句这么多!顺便问一句:论文(如批评类论文)的写作,阁下讲过吗?
赵:1993年,顾城杀妻后自杀,我像许多人一样被那个从异国他乡传来的消息惊得目瞪口呆,于是以顾城为例谈诗人之死就成为一次课的内容。
答:“许多人”目瞪口呆,大多是因为对犯罪的愤怒。阁下既然喜欢诗人的自杀,又何必“目瞪口呆”?
赵:那次课上,我把加缪的那个著名论断(真正严重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置于开头,然后开始列举中外诗人、作家的自杀现象。
答:“开始”二字多余。赵勇先生午饭时,先喝点汤,然后“开始”吃素菜,再然后“开始”吃点肉,最后“开始”吃点米饭。——罗嗦不罗嗦?
赵:我想把海子、顾城的自杀推向一个形而上的思考平台。
答:“想把”应当改为“把”。你不是“想”把不“想”把的问题,你已经实实在在地“把”了。也就是说,当你引用加缪言论的时候,你的动作“把”已经完成,岂能再用将来时态——“想把”?
赵:我分析着海子与顾城的死,也缅怀着他们的诗,死亡仿佛也把诗歌彻底照亮了。
答:死亡能“把诗歌彻底照亮”?说你喜欢诗人自杀,没有冤枉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