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多少人正在为追求格式化、符号化、帮派化而功利性地日夜冥思?“网上无学问”的歪风鼓吹者,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这些苦苦追求“学问三化”的人。他们中有的人除了搜索查询格式化的资料,是很少上网的,更遑论什么网上发表文章。这些人很会算计:上网撰写和发表文章的精力,用在追求格式化的学术论文发表于纸质期刊上,会更为经济划算。不顾作品的原创力与影响力,只要能够在体制所允许和要求的规则框架内完成了格式化,就算没有枉费心机,因为这样的格式化对自己的私利有用处有好处。说穿了,这帮人做什么学问、搞什么科研,都是为了追求唯一的目标——评定更高一级的职称或者完成所在单位的“量化考核”。当下中国学界,单纯为职称而科研的人、为考核与奖励而科研的人,估计少说也要占到八九成。
不仅如此,这帮人还要到处鼓噪网上无学问,似乎只有那种格式化的“码字游戏”才算真正的学问。其实,只要睁大眼睛看一看就会发现,网络尽管被界定为虚拟世界,但与其他媒介相比,它却最能容纳真实声音。包括知名教授、学者在内的许多文人或者对文化感兴趣的人,借助网络平台抒发了自己在传统媒介所无法也不可能表达的观点,影响着无数网民,影响着我们身处的社会。这些网络作品的勤奋创作者,并非整天不读书、不看报、不学习,要是没有一点想法,耍不出几下子,即便精力再充沛,也只能猴急猴急,干瞪眼。惋惜的是,那些受惯了传统“学术礼教”奴役的人们,玩惯了格式化、教条化“正统游戏”的人们,尤其是鼓吹“网上无学问”歪风的人,却把真实等同于反动,把率直等同于异端,把个性定位于哗众取宠,极尽危言耸听之能事,惟恐天下不乱。网络虽然是相对自由的空间,但也有自己的行为规则,国家和政府对网络也持有严格监管的鲜明态度,有谁真要发表“反动”、“异端”言论,后果可想而知。说穿了,之所以有那些阴声阳气,还是偏见在作祟。要是再重复一下我本文开头所说的那句话,就是“先否了再说”。
以我小人之见,这帮“歪风”的鼓吹者,是不可能愿意上网发文章的,一则因为他们很可能打死也写不出什么东西来,二则因为他们不忍心上网耽误在地下或者背后炮制格式化文章的时间,三则因为在背后炮制的那些纯粹格式化文章,很可能都不好意思贴到网上公之于众。道理很简单,既然是“纯粹格式化”的文章,必然会涉及粗制滥造、拼凑粘贴,甚至十有八九会有版权问题或者发表途径中的腐败现象。聪明网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再“精品”的文章贴上来都免不了各种批评和指责,更何况那些纯粹格式化的劣质作品了。说的再透一点,能够敢于将自己作品署名贴到网上公开展示的,虽然不能一概说他们都对作品质量自觉良好,但至少可以说这些人还是有点胆量和魄力的,因为作者要有承担起来自他人各种评说的心理准备。但那些污蔑网上无学问的歪风鼓吹者,既然常常把学问挂在嘴边,那么,完全可以拿出鼓吹歪风的魄力,把自己的“学问作品”也署上实名公开展示出来,让眼睛贼亮的网民看个究竟:学问到底是嘴上标榜出来的,还是实打实地洋溢于鼓吹者的原创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