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论资本维持原则和公司资产的保护

  
  在现实中存在这种案例:公司个别股东(尤其是控股股东)基于重大过失或者故意从公司抽走某核心设备、技术或其他重要资产,结果导致公司的存在被毁灭和公司债权人的债权无法再被清偿。在这种案例中,继续坚持公司法中赋予抽走资本的股东和其他对此起积极作用的股东的有限责任这一特权则将违背法律正义。公司法中股东有限责任这一特权的存在是有一定法律条件的:即股东尊重公司作为独立法人的独立人格性和公司独立存在的自身利益,以及坚持股东与公司之间的分离原则。当少数控股股东无视上述法律条件,仅将公司作为自己的奴隶,置公司债权人利益于度外,基于重大过失或故意抽走公司的资本,致使公司的自身存在被毁灭,此时则应当击破股东的有限责任,剥夺抽走资本的股东和其他对此起积极作用的股东的有限责任这一特权,使他们与公司一道共同对公司债权人承担责任[23]。

  
  五、 对我国现实的启示和借鉴

  
  在深入分析大陆法系的德国在公司资本的维持和资产保护的理论、立法和司法实践的最新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状,笔者最后集中提出下面几点完善我国公司法的建议:

  
  首先,我国应当在公司法的理论和立法上明确确立资本的真实缴付原则和资本维持原则,并从这两个原则出发通过具体条文的规定周密构筑我国资合公司中的资本制度。其次,我国应当重新审视资本维持原则的真实理论内涵,明确该原则的保护对象和保护范围,并积极借鉴该原则在德国的最新理论发展,即自有资本维持原则理论,在该原则的指引下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司法中在资本维持制度方面的具体条文规定,从而实现对公司资产的更有效保护。

  
  再者,我国应当在新资本维持原则理论(即整个自有资本维持原则和基于此的对整个公司资产的保护理论)的指引下,在“资本返还”这一上位概念下展开对股东非法侵蚀公司资产的理论和立法研究。在资本返还的构成要件和形式方面,我国应当积极借鉴德国在这方面的最新理论和司法实践成果(尤其是在关于隐蔽的资本返还和通过第三人进行的资本返还方面),以便帮助我国有效地遏制实践中发生的形形色色的非法侵蚀公司资本的行为,从而促进我国真正建立现代的独立公司法人制度。

  
  最后,为了充分保护公司的资本和资产,在资本返还的法律后果规定上,我国有必要借鉴德国在这方面的经验成果,主要是在理论和立法上确立:公司对抽走公司资本的股东所享有的公司法上的特殊自我独立的返还请求权;在有限责任公司中其他公司股东在返还被抽走的公司资本上的连带责任;公司董事及经理对公司的损害赔偿责任,并允许公司债权人在债权不能获得清偿的情况下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对公司董事和经理行使公司的这种损害赔偿请求权;因资本返还而毁灭公司生存时责任股东的击破责任(即公司人格否认理论的适用)等。

【作者简介】
白江,复旦大学法学院讲师。
【注释】江平:《现代企业的核心是资本企业》,《中国法学》1997年第6期。在2005年公司法修改前的关于对我国公司资本制度的变革与完善的理论界讨论中,继续坚持资本信用和资本维持原则的学者主要有:王保树(见其文:《“资本维持原则”的发展趋势》,《法商研究》2004 年第1 期,朱慈蕴(见其文:《法定最低资本额制度与公司资本充实》,《法商研究》2004年第1 期。
冯果:《论公司资本三原则理论的时代局限限》,《中国法学》2001 年底3 期。
赵旭东:《从资本信用到资产信用》,《法学研究》2003年第5 期。其他持与此相似观点的学者有:傅穹(见其文:《公司资本信用悖论》,《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5 期),郭富青(见其文:《公司资本制度:设计理念与功能的变革》,《法商研究》2004 年第1 期)。
最新案例如周益明掏空上市公司四川明星电力股份公司5 亿多元案。《中国证券报》2006年12 月2 日。
因篇幅所限,本文研究对象将以股份公司为主。
江平、方流芳:《新编公司法教程》(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74 页;冯果:《公司法要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91 页;王保树:《“资本维持原则”的发展趋势》,《法商研究》2004 年第1 期。
冯果:《论公司资本三原则理论的时代局限限》,《中国法学》2001 年第3 期。
Hueffer: Aktiengesetz, 6. Aufl.,§ 1 Rn 10 f.; Lutter/Hommelhoff: GmbHG, 15. Aufl., § 30 Rn 1; K.Schmidt: Gesellschaftsrecht, 4. Aufl., ∫29 II, S. 881; Raiser: Kapitalgesellschaftsrecht, 3. Aufl., §19 Rn1 f., S. 312 f.
Richtlinie (欧盟公司法指令) 77/91, ABl. EG Nr L 26 v. 31.1.1977 S. 1 ff.; Lutter: Europaeisches
Unternehmensrecht, 4. Aufl. 1996, S. 109 ff.; Habersack: Europaeisches Unternehmensrecht, 1999, Rn 164 f.
对英国此方面的论述可见:Smith & Keenan’s: Company Law, tenth edition, p. 133. 对美国此方面的论述可见:Robert W. Hamilton: Corporations, Cases and Materials, 4 th Ed., p. 296; Robert W. Hamilton:Corporations, third edition, Black Letter Series, p. 296.
赵旭东:《从资本信用到资产信用》,《法学研究》2003 年第5 期。
Ballerstedt, Kapital, Gewinn und Ausschuettung bei Kapitalgesellschaften, 1949, S. 123, 134 f.; Lutter,Kapital, Sicherung der Kapitalaufbringung und Kapitalerhaltung in den Aktien- und GmbH-Rechten derEWG, 1964, S. 52; Joost, Kapitalerhaltungsregeln in Aktienrecht, ZHR149 (1985), S. 420; Lutter, KoelnerKommmtar zum AktG, Band 1, 1970,§ 57 Rn 2.
Hueffer, Aktiengesetz, 6. Aufl.,§57 Rn 1 und 3.
其实,在英美法系公司法中同样强调通过公司自有资本维持原则对整个公司资产的保护,股东从公司取得财产除法律有特别专门规定外,仅能通过对公司盈余的法定分配程序来实现。见:Smith & Keenan’s: Company Law,tenthedition, p. 161; Robert W. Hamilton: Corporations, Cases and Materials, 4 th Ed., p. 411.
RGZ (德国帝国法院判例集) 146, 84, 87 und 94; OLG Frankfurt(法兰克福州高等法院)AG 1992, 194, 196liSp; Bayer, in Muenchener Kommentar AktG,§ 57 Rn 8; Lutter, Koelner Kommmtar zum AktG, Band 1,1970,§57 Rn 5; Hueffer, Aktiengesetz, 6. Aufl.,§57 Rn 3.
BGH (德国联邦高等法院) NJW 1987, 1194 f; BGH (德国联邦高等法院) NJW 1996, 589; OLG Dresden (德累斯顿州高等法院) GmbHR 2002; OLG Frankfurt (法兰克福州高等法院) AG 1992, 194, 196 lisp; KG AG2000; OLG Koblenz (科不棱茨州高等法院)AG 1977, 231.
Bayer, in Muenchener Kommentar AktG,§ 57 Rn 11; Hueffer, Aktiengesetz, 6. Aufl.,§ 57 Rn 4.
席建林:《试论公司股东抽逃出资的认定及其民事责任》,《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2 期。
BGH NJW 1996, 589.
吴涛:《〈物权法〉(草案)评析》,《政治与法律》2005 年第5 期。
Ballerstedt, Kapital, Gewinn und Ausschüttung bei Kapitalgesellschaften, 1949, S. 128 ff.; Flume, JuristischePerson, S. 290 ff.; Raiser, Kapitalgesellschaftsrecht, § 19 Rn 11, S. 317; K. Schmidt, GesR, § 29 II 2 b,S. 892 f.; Joost, ZHR 149 (1985); Bayer, im MünchKomm AktG, § 57 Rn 144 ff.; 拙作:“Erwerb eigenerGeschaeftsanteile im Recht der Gesellschaft mit beschraenkter Haftung”, Berliner Wissenschafts-Verlag 2005,S. 143 f.
见拙作:“Erwerb eigener Geschaeftsanteile im Recht der Gesellschaft mit beschraenkter Haftung”, BerlinerWissenschafts-Verlag 2005, S. 101f.
在德国的司法界和理论界对此问题的态度是明确肯定的,见:BGHZ (德联邦高等法院判例集)149, 10 = NJW 2001,3622;BGH (德联邦高等法院)ZIP 2002, 1580; Altmeppen, ZIP 2002, 1553, 1558; Lutter / Banerjea, ZGR2003, 283, 285 f.; Hueffer, Aktiengesetz, 6. Aufl.,§1 Rn 22 f.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