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知识产权法律构造与移植的文化解释

  

  个人主义的精神主张,是近代私法构造的文化基础。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个人主义精神在近代社会私法关系中所表现的基本特点:第一,人是独立的、自由的。在近代社会,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神圣的,即使国家也是由个人所组成,法人亦是个人的集合体。因此,在私法领域,人与人之间没有隶属关系。根据这一特点产生了近代民法的第一个原则,即人格独立原则;第二,人与人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任何个人不受其他人的支配。近代私法关系的基础,一是基于宗法家庭解体而形成的平等性的人身关系,二是基于自然经济式微而形成的互换性的商品关系。[12]根据这一特点而产生了近代民法的第二个原则,即权利平等原则;第三,人与人之间的私人关系是不受干预的。在近代社会,影响或支配私人关系的力量只有国家和法律。对于私人之间的关系,国家更多的是一种保护,尽量不加干预。对私法关系的尊重和保护产生了近代民法的第三个原则,即私法自治原则。


  

  知识产权从本质上讲,属于私权范畴。近代西方国家在自由资本主义的土壤上,构造了自己保护知识财产的法律殿堂,这些无一不笼罩着个人主义精神的神圣光芒。首先,知识产权是一种私人财产权。知识产权不是君权神授的结果,而是基于作者、发明者创造性活动的本源。近代知识产权立法使这种权利从公法领域进入私法领域,由特许专有权转变为法律规定的可转让的知识财产权,这是罗马法以来财产领域的一场非物质化革命。[13]同时,知识产权也是私有的权利,这里的私有意指知识产权为特定的民事主体所享有,是特定人享有的私人权利,而不是一切人同享的公共权利。[14]个体是市民社会的基本构造单位,是具有独立人格的权利享有者。在近代著作权立法中,尽管英国安娜法令规定保护作者与出版商,但出版商的权益是派生的而非本源性权利;法国著作权法则极力推崇作者的中心地位,对作者即自然人、作者即第一著作权人作出了完善的规定。


  

  2. 自由主义精神(Liberalism)


  

  自由主义是近代西方国家和一些受欧洲文化影响的国家中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思维方式。[15]自由精神可追溯至古希腊罗马的城邦生活。从西塞罗到亚里士多德都描述过古典意义上的市民社会,即“自由而平等的公民,在一个合法界定的法律体系下所结成的伦理政治共同体”。[16]自由主义是城邦生活的精神支柱,其基本特征是:城邦是自由人的共同体,以公民权利为基础,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而不是别人的奴隶;法律是城邦的生命,受到主体自由公民的自愿支持。城邦的使命即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人自由的需要。应该指出的是,古希腊罗马自由精神的形成,奠基于自由公民的身份,而不是近代意义上的个性自由与解放。


  

  在中世纪的漫长岁月里,自由精神在欧洲国家得以延续。在政治方面,人们坚信法律独立于政府并居于政府之上,这种“据法自由”或“法律下的自由”(freedom under the law)被视作是一种自然法的观念。而在经济领域,在基督教哲学家的努力下,形成了自由主义的政策体系。[17]至18、19世纪,自由精神在西方国家发展到极致,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自由主义思想和理论体系。自由主义的概念在不同的时间和地域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例如,世俗阶级的自由主义不同于宗教世界的自由主义,霍布斯、洛克的古典自由主义有别于格林、霍布豪斯的新社会自由主义。此外,自由精神还表现在不同的社会领域,包括思想自由、政治自由、经济自由等。[18]


  

  自由主义思想在近代私法文化形成中的重要成果是“人的发现”,即个性自由、个人能力发展与个人主体地位的一系列主张。哈耶克在为意大利《新世纪百科全书》撰写的“自由主义”条目中,系统阐述了有关自由主义的法律观念:第一,自由主义与自然权利。私权的保障以自由主义宪政为前提,自由主义宪政思想以自然权利与权力分立的两个观念来表达,即主张个人享有不受剥夺的权利或自然权利(如自由权、财产权、安全权利等),强调权力分立并反对任何无限权力或主权性权力;第二,自由主义与法律正义。私法的合理性以一定的正义观为基础。自由主义只关注交换正义,而不关注所谓的分配正义。前者是一种自然分配正义,基于自生自发秩序而形成的自然分配状态。而后者是一种唯社会论主张,是由某个权力机构发出单一的需求命令而形成的强制分配状态;第三,自由主义与平等。平等是主体参与私法关系的法律要求。自由主义的传统精神即是反对歧视性待遇,主张主体形式平等。这种平等,是一种参与私法关系的自由选择,是一种取得私人权利的“机会平等”,而不必是私法活动结果的相同即实质平等。第四,思想自由与物质自由。有关思想与物质的自由主张,是私法自治原则的精神内核。自由主义的一个核心信念,即是鼓励人之间的思想交流。由思想自由所保障的知识进步,以及人们认知能力的提高,是自由主义的精神目标。此外,经济领域的行动自由,即是保障人们行为目的实现所需的手段(或资源)之可获得性,与思想自由一样具有重要的意义。[19]


  

  以个人自由为基石所构建的私法体系,彰显了私法自治或意思自治的精神主张。私法自治原则强调权利的主体即是意思的主体,实施一切民事行为皆取决于当事人自己的意思,不受国家和他人的干预。这一原则精神贯穿于各项民事权利制度,它具体表现为财产自主(所有权制度)、合同自由(合同制度)、婚姻自由(婚姻制度)、遗嘱自由(继承制度)、团体设立自由(法人制度)等。思想自由是自由主义精神的核心内容,也是近代知识产权法律构建的灵魂所在。思想自由本是一项政治性权利,其内容包括创作自由、学术自由、艺术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等。思想自由较早出现在1789年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该宣言第11条规定:“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每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美国宪法的制定者创建了“推广知识传播、公共领域保留、保护创造者权利”的三项知识产权政策。[20]上述宪法文件的规定都深刻地体现了思想自由的精神主张,而封建特许权制度缺乏这种思想自由的精神内涵。以著作权制度为例:早期的出版特权与封建国家审查制有着紧密的联系。印刷业在欧洲的出现,不仅催生了特许出版权,也引发了政府对印刷出版物的控制和审查。当时的封建国家规定作品在发表前必须提交政府审查,经过审查的出版许可与出版特权得到巧妙的结合。尽管出版特权是一个私人权利概念,本身并非为政治需要所创设,但在封建专制主义的条件下却成为思想审查的工具。安娜法令的出现,摈弃了封建特许出版与封建图书审查制度,深刻地体现了促进作品传播、保障思想自由的法律价值。[21]正是在这个交汇点上,具有财产意义的知识产权原则与显示政治意蕴的思想自由原则得以共存于近代西方国家的宪法文件之中。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