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奥巴马“犯忌”与中国法学会议的档次

  

  我认为这是学者缺乏自信的表现,是学术的社会地位下降的表现。如果学者自信,本无需借重权力来抬高自己;如果学术的社会地位高,那就当是这样一种景象:有权人开会的时候,他们会找几个教授去坐主席台以“提高档次”,而不是相反。这一现象同时也是权力对学术同化的结果。学术本来有自己的行为方式,学术行为追求的是知识,而不是名位;学术行为是交流与论辩,而不是“排座次”;学术行为的力量在于同行的认同,而不是政治地位之高低。如今的学术行为方式,表明它已经权力化了,学术被掏空了。


  

  学术会议以官阶为标准这种风气是十分有害的,它的结果是淡化了会议的学术味。说实话,现如今的学术会议我是不大愿意参加的,除了见见朋友外,几乎就是浪费时间。如果运气好,碰到有自知之明的官员,他知道自己几斤几两,露一下脸就走人,还好;如果运气不佳,来了个衙内或暴发户(最倒霉的是碰上自以为很懂法学的人),他自以为是来作报告的,将学术会议的主人当成了他的属下,你就得将耳朵塞起来,或者练一练“闭听瑜珈”。记得1996年深圳开法治讨论会,上午第一时段是一个官员讲话,出于礼貌好不容易坚持下来,心想第二时段该有些“干货”了。谁知仍复如此,换了个我认识的法学界不入流的混混(因为他转行在深圳为官,一下子就有了水平了)作报告。为了防止心脏病发作,我不顾体面,悄悄溜出来欣赏深圳大学的旖丽风光。我一出来,郝铁川兄也尾随而出,看来他也没有“定力”。我们两个散步时讨论的那些问题,相信比那个报告的水平要高得多。最大的收获是,那些个高大挺拔的王棕,成为我脑海中永远的美好记忆。


  

  这样的评判标准也会降低学界的社会声誉,特别是降低学界在权力圈子里的影响力。您想想,如果您是省长,到会的专家们在听他的厅长作报告,而且唯唯诺诺,他会相信您讲的东东么?他会对学术产生敬意么?


  

  这样的评价标准还会对年轻学人造成不良影响。您看,现在年轻学人闲聊学术会议时,内容无非是来了什么大佬,吃了什么珍馐,外加观了什么风景。至于会上讨论了什么,大家争得如何,某某有何惊人之语,看到什么眼前一亮的论文,那是很少听得见的。


  

  当然,从会议主办者的角度观之,有时候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想拿点赞助,因为有官必有钱。对此,我表示理解。不过我也建议,对于出钱的官员,给予礼节性的尊重就可以了,不必太过张扬,以免喧宾夺主。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