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法律在规定刑罚的加重事由时也可以考虑刑事政策上的要求,但是,对法定刑的加重修正终究不能违反刑法上的罪责原则,即刑罚不得高于行为人的罪责;而在规定刑罚的减轻事由时,则不受此限制。“刑罚不允许超过罪责的程度, 但是, 它却可以在预防目的允许的范围内, 不达到这个程度”{19}(P149) ;如果在未达到罪责相当的程度,以较小刑量就可以实现刑罚的目的,那么就应当以该较小的刑量作为对行为的法律评价,否则,以不必要的多余刑量坚持追求罪刑均衡,虽不能认为是违背罪责原则,至少也是不符合刑法节俭的要求。
【作者简介】
周少华,西北政法大学。
【注释】
当然,将财产刑单独适用于轻微的非侵财型犯罪,也有其正当的理由,应当允许。尤其是在日益尊重人权、人类正义观念和刑罚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刑罚轻缓化成为各国刑事政策的主要方向,财产刑大有取代自由刑主体地位的趋势。
对于其他的刑种,我国刑法没有规定其适用范围,而对剥夺政治权利和驱逐出境的适用范围(对象)却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第35条:“对于犯罪的外国人,可以独立适用或者附加适用驱逐出境。”第56条第1款:“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对于故意杀人、强奸、放火、爆炸、投毒、抢劫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这是以一般社会成员的平均价值观进行衡量时得出的常识性的结论。至于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著名的诗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只不过是诗人充满革命浪漫主义、并极具个人化的价值判断。法律中的价值判断,当然不能采用此类个人化的标准。
财产刑与名誉刑孰轻孰重,则很难有一个通行的判断标准。如果“人穷志短”是一条真理,那么在一个穷人的感受中,必定是财产刑重于名誉刑;但是,人类趋向于认同美德的本性又告诉我们,“人穷志不穷”很可能是更为普遍的价值观念。同样,一个在社会中有地位的人,名誉刑对他来说就重于财产刑;一个人格低下的人,名誉刑对他可能就没有什么威慑力,也不会令他感到痛苦。
毫无疑问,是否必须以生命刑评价罪量极大的犯罪,也是价值判断的结果。影响这一价值判断的因素,在死刑存废之争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我国《刑法》第62条:“对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
我国《刑法》第63条:“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从重处罚、从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内判处刑罚。”
我国刑法因为只规定了法律上的减轻事由,对法定刑并未有复杂的修正,所以没有规定详细的刑罚加减例,只在第63条相对简单地规定:“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第1款)
张明楷教授根据国外刑法的情况所作的列举是:“结果加重犯、未遂、从犯、限定责任能力等都是内在于犯罪本身的加重、减轻事由;累犯、自首等则是存在于犯罪之外的加重、减轻事由。”
【参考文献】{1} [法]卡斯东·斯特法尼,等.法国刑法总论精义[M].罗结珍,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2} [德] 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总论) [M].徐久生,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3} [俄]B. B. 拉扎耶夫.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M].王哲,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4} 陈兴良.
刑法哲学(修订二版)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5} 邱兴隆.关于惩罚的哲学——刑罚根据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6} [意]杜里奥·帕多瓦尼.意大利刑法学原理[M].陈忠林,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7} [德]H. 殷科1法哲学[M].林荣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8} [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M].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9} [法]孟德斯鸠1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0} 马克昌.比较
刑法原理:外国刑法学总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11} 白建军.罪刑均衡实证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12} 梁根林.刑罚结构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3} [俄]H·Φ·库兹涅佐娃,И·М·佳日科娃.俄罗斯
刑法教程(总论) (下卷·刑罚论) [M].黄道秀,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14} [日]野村稔.
刑法总论[M].全理其,何力,译1邓又天,审校.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
{15} [日]大谷实1
刑法总论[M].黎宏,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16} [韩]李在祥1韩国刑法总论[M].[韩]韩相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7} 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8} 张明楷.刑法学(第2版) [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9} [德]克劳斯·罗克辛.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M}.王世洲,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