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学子们最终会走向社会,无论是通过科举而走向社会,还是到进入到其他职业,由于人的流动性很小,社会处于一种“停滞”的发展状态[10],他们只要在国家以一种“以孝治天下”和“无为而治”以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氛围下,社会就在对这些成年人进行了深刻的教育。这一阶段是儒家道德教育的深化阶段。而对于那些心有余力的人来说,主要是那些士大夫,他们有一个感悟的阶段,即明理教育;他们久经官场,对于官场中的是是非非,人生的起起落落已了然于胸,更能对传统的忠与孝的道德体会弥深,升华了自身的儒家道德的体悟。
所有这些对于在整体上维持将一个人培养成具备“忠”与“孝”理念的人来说就是充分条件;但是所有这些在有科举考试制度的运作下使得这种教育深入“骨髓”,而且这种资源源源不断,成为了一个和谐的循环,因为在传统中国,往往是以贵统富[11],人们不是常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吗——不仅仅以道德号召之,还以利诱之!也就是说,当时的“感恩教育”是非常成功的,不过在这时的教育更多地表现出了一种“道德类型的教育[12]”。
三、现状分析
放眼今天,我们可以发现:在家庭教育中。今天孩子的父母年龄大致都在40岁左右,他们几乎都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外出打工,常年不在家,孩子们只能和祖父母在一起。祖父母们的世界和现代化的世界相距甚远,很难(也不可能要求其)对未来的社会做出一个有效的判断,其所知所识就是周围的世界(没有任何贬低意义上使用),而科技日益发达,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新现象的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遇到的问题,不一定会得到有效的解释,因此祖父母要么没有能力教育孩子,要么部分即使有能力教育孩子的祖父母们出于溺爱而疏于管教孩子(因为现在有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了);也就是说,现在的孩子在家庭教育这一阶段几乎难以达到传统中国教育的那种效果,反而造就一种“放羊式”的家庭教育。
在社会教育中,这里的社会已经不是一个“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传统社会,而是在科举的引领下的高速变化的社会,真可谓日新月异。社会价值也日渐多元化,整个社会新的价值标准还没有确立,我们处于社会转型之中,对于这些将要长大的孩子们还真有种无所措的窘境,比如说,现在,手机成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商品,加之手机的功能很多,也很先进,而他们使用手机的功能主要就是游戏、聊天、看小说以及听音乐,也没有一个节制(我就经常看见一些学生非常习惯性地拿出手机玩,而忽略手机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话,而这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重要),使得手机对于他们而言是弊大于利。进一步说,他们在这种状况下,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和机会去思考与反思,只是按着如何让自己更“快乐”的方向“堕落”下去,而且还浑然不觉。这就相当于从事麻将游戏,在游戏中,时间过得非常的快,而自己浑然不觉;但是麻将游戏对整个社会的负面作用容易被认识,而时常把玩手机的危害性是潜在的,在不经意间发生的。也就是说,社会教育虽然仍然存在,几乎成了“形同虚设”。而且更为主要的是,社会价值本身的多元化,很难对这些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中的“违反”有有力的谴责和教育[13]。他们不仅仅在日常生活中处于如上窘境,而且还由于在日常工作的压力中失去思考和反思自己德行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是说他们不能对自己进行经常性的“心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