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国大学教育开始的地方?

中国大学教育开始的地方?



——对一位中学老师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时的观察

蒋志如


【全文】
  
  一、问题

  
  由于一定的原因,笔者能够非常频繁地接触中学老师、以及中学教育的过程以及运作模式,长期的耳濡目染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即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现象:

  
  众所周知,现在的学生的人文素质,也就是德育素质有普遍下降的趋势,这种状况在中学中表现不是特别突出,但是在大学中就非常强烈的展现出来[1]。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我们在中学教育中,仍然可以发现一些,比如说,我就发现我们的中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表现出一种对什么都“无所谓”的态度,而且不知道去理解父母、同学与老师,只知道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评价他人,好像别人对他/她所做一切都是理所当然,非常应该是的,我们只能赞美他们,不能批评他们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就决定对学生进行一次“感恩”教育,当时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即几乎所有同学都感恩教育中的情景感动,个个学生都争相上台表达自己的“不是”,今后一定要改正这些缺点,有的学生还激动到立即打电话回家向父母表达歉意等。但是,不久我发现所有这些同学就又“旧病发作”,回到了起点,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后来,我有接着举办了几次相关内容的德育教育活动,就发生上面的同样情况。

  
  其中原委若何或许值得我们思考!但是,在考察之前必须对有关事项做一简单地说明。

  
  如果我们首先从字面上分析,“感恩”就是“对别人的恩惠怀有谢意[2]”,“感恩教育”就是要求受教育者在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手段和形式达致一种上述的能力或感情——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教育只能是一种情感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反映一个人的能力。现在的社会提倡并鼓励学校承担“感恩教育”的任务,甚至可以说是使命,反映了要么整个社会缺乏一种感恩之心,要么学生本来就应该在这年龄段就应该接受基本的“感恩教育”,但是在我看来,我们目前的情况是两者都存在:正因为受教育者在这一年龄段所接受的“感恩教育”“不合格”,其在成为社会成员后就很少有“感恩”之心,使得现在的年轻人具有一种“戾气”的性格。难道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当然,当今的学校必须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这里的分析就是主要针对学校的“感恩教育”的状况做一简单的分析和论述,期间“参杂”一些对相关因素的评价。但是,如果我们要认真分析感恩教育的行为,还必须明确“感恩教育”中感恩对象之范围问题——我发现几乎没有人对之予以界定——本文中,首先父母,其次老师,再次同学,这对于一个中学生而言,已经足已,不能要求过高;其实,如果他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必然不会以往社会其他人,学生的这种迁移能力还是有的,如果他们连这些都做不到,其他就根本不可能做到。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