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刑法知识的去苏俄化

  

  时至今日,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区隔已经形成,苏联刑法学中的政治话语已经丧失了其正当性。至于哲学范式,机械唯物论不再具有天然合理性,价值哲学已经能够公正地对待,各种哲学思想只要具有科学性都可以为我所用。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与大陆法系刑法学的隔膜已经不复存在。其实,无论是苏联刑法学还是大陆法系刑法学,对于我国来说都是泊来品,因此也不存在本土化的抗拒。既然都是泊来,为什么不引入一个更为合乎逻辑性并且能够发挥认定犯罪的功用性的犯罪构成模式呢? 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条件是实现我国刑法知识的去苏俄化。


【作者简介】
陈兴良,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注释】参见北京大学法律系刑法教研室:《刑事政策讲义》(讨论稿),1976年12月内部印行,第118页以下。
上述两书均由群众出版社于1980年出版。
【参考文献】{1}陈兴良.转型与变革:刑法学的一种知识论考察[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2006, (3).
{2}[苏]孟沙金,等.苏联刑法总论[M].彭仲文,译.大东书局, 1950.
{3}[苏]A·H·特拉伊宁.犯罪构成的一般学说[M].王作富,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58.
{4}何秉松.犯罪构成系统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5.
{5}中央政法干校刑法教研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总则讲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51.
{6}杨春洗,等.刑法总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7}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刑法教研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58.
{8}高铭暄,主编.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82.
{9}薛瑞麟.俄罗斯刑法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10}[日]大塚仁.刑法概说(总论) (第3版) [M].冯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11}高铭暄,王作富,主编.新中国刑法的理论与实践[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8.
{12}[日]上野达彦.苏维埃犯罪构成要件理论发展史[J].国外法学, 1979, (5) .
{13}[德]罗克辛.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 [M].王世洲,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
{14}[苏]A·A·毕昂特科夫斯基.社会主义法制的巩固与犯罪构成学说的基本问题[A].苏维埃刑法论文选译(第1辑) [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5.
{15}[苏]A·B·哈萨洛夫.关于犯罪构成概念的问题[A].苏维埃刑法论文选译(第1辑) [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5.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