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教育的“牧场”和“墓地”

  
  然而,当几年大学读完,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时,心头又滋生无限的感慨,其中多是无奈。尤其是这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都成了人所共知的事实了。包括媒体在内,人们在传播就业难题时,往往不约而同,将大学生和农民工并列。农民工倒是多少得到了一些安慰:早年没机会读书,只能靠进城打工谋生,但现在大学生不也照样没人要吗?大学生却沮丧无比:辛辛苦苦读了这么多年,好不容易熬出个大学文凭来,却又和没读过几天书的农民工平坐平起。看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也并非一无是处,虽然伤痛了大学生,但也安抚了农民工。

  
  好在当代大学生大都听党的话,信政府的劝。鼓励下基层、到农村,不少人争先恐后;提倡办理失业证,领取最低社保,不能就业者甘愿待在家里。大学生渐渐明白:就业难仅是一种客观形势。一些学者在这个时候纷纷站出来,扯开嗓子解读就业难,无不拿“金融危机”说事,郎咸平教授则摆出一副发现真理的架势,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归咎于产业链。如此而来,无法就业或满意就业的大学生,得到了基本的抚慰,既不会责怪自己,也不会责怪学校,更不会责怪国家。找不到工作,不过是客观形势的现实制约而已。

  
  其实不然。按照高等教育的目标要求,大学培养的是高级专门人才,“高级专门人才”是高教专业术语,明文写入了高等教育法。粗浅理解,相对于“中级专门人才”、“低级专门人才”或非人才,高级专门人才就是一群精英。从国家高教法律与政策的价值初衷来看,大学培养的显然就是精英人才,绝不是大众人才,更不是一种教育普及。之所以确立如此高教目标,就是因为在教育体制设计上,尚有其他类型或层次的专业教育项目,如职业教育,尤其是技术职业教育。问题在于,如此科学的教育层次设计,在教育实践中却严重走样、出轨、跑偏。培养精英的高等院校,蜕变为休养所、游戏场、度假村,趋从大众化、虚无化,高等教育完全走向“牧羊式”,大学成了地地道道的牧场!

  
  大草原上有牧场,牛羊遍地。没想到千百高校,也是牧场,遍布祖国各地。牧羊式的高等教育,追求的是数量和规模。要保证数量和规模,必须实施扩招政策,放宽高考录取的标准,降低大学校门的准入门槛,让大部分高中生都能轻松进入大学,加入浩荡羊群。大学的承载能力有限,传统小而精的大学无法容纳越来越庞大的羊群。因而,大学需要合并,相干不相干的,整合为一个最大的;本校区不够,再批地到郊区扩建,并且尽量形成规模,名曰“大学城”。由此而来,高校实行收费制,有的还狮子大开口,没钱的甭想进来。硬件勉强凑合,软件又成问题。师资力量缺乏,图书资料及学术环境荒芜,大学的特有氛围开始衰退。一个老师放几百只羊,睡觉的、聊天的、吃饭的、亲嘴的、摸大腿的、乱跑动的、打游戏的、发消息的、接电话的、迟到早退旷课的,乱成一团。能够以自己授课魅力或驾驭课堂的能力确保没有上述混乱的,肯定不占多数。整个高等教育是个最大牧场,每个大学是大牧场,大学的每个教室又是小牧场,一个小牧场,少则好几十,多则四五百,随便放。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