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试着追问秩序的内涵!

  
  不要以为自己的一切都可“放之四海而皆准”(秩序的第一层次),并将他人对秩序的理解简单地作为是否符合自己的例证(秩序的第二层次)——与自己符合就赞美(注释自己),与自己相异都斥之为“异端”(反面例证)——从而形成的秩序观只是对自己原来秩序的重复而非“螺旋式”上升而来的秩序(秩序的第三层次)。只有对自己通过直接感受的秩序观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认识到自己在“阅读秩序”中也仅仅是“盲人摸象”,才可能愿意借助他人对秩序的理解和阅读。而在借助他人工具的过程中,不是是表面上的、口头上的,而是在内心上的借助——即在批评说明理由,进行详细的论证(这不仅仅是批评,也是反思自己,有则改之,无之加冕),说出自己的“不得不”(苏力语);即使赞美也需要如是,这样才不是“谄媚”——也就是说对他人保持一种开放态度。这样的关于秩序的第一层、第二层涵义上升到第三层涵义才是有意义的,才是真正的秩序的“螺旋式”认识与阅读!

  
  五、结语

  
  我们在谈论秩序时,特别是法律秩序时,总是忽略一个根本事实,也是最大的事实,那就是自然秩序,就好像我们常常不强调自己究竟是男性还是女性一样——或许因为这已经是一个不经言明的前提事实,毋庸强调,真的较真反而会显得我们有问题,即身份认同出现了问题。然而,当我们陶醉到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即连我们还决定于自然秩序这个基本事实都忘了,必然让我们狂妄与嚣张,认为天下所有事情都在自己掌握之中,人类真正成为了地球的主人,只需要看看前两年发生的东南亚大海啸就知道人类在自然界面前多么脆弱——我们地球这个自然秩序面前就好像一只蚂蚁在一个篮球上的境地,就好像地球在整个银河系的境地。我们要在这种理念下把握与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类的第二个“自然秩序”的社会秩序、法律秩序;虽然其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颠覆”的,但绝对不是个别人、几个人就可以完成的,而是科技带来的生活变迁造成的,比如说在婚姻制度中,科技就起了绝对作用,而绝非所谓的自由、平等观念(不是说这些观点对现实生活没有重塑作用)[44]。其实,说我们改变社会秩序过渡到另一社会秩序也只是在更好的遵循自然秩序而已,我们的科技发展也是在遵循自然秩序,而非真正地改变自然秩序!

  
  因此,通过阅读《阅》一书,我想我们的确应该谦虚一些,老实一点,至少应该从“阅读秩序”开始(苏力任务是阅读秩序);这样,对文本开头的费孝通所言的——这个世界不是为孩子的方便而设下的——会有更深刻地理解!

  
  书评书目:《阅读秩序》,苏力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
蒋志如,四川法学诉讼法2008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宪政理论、司法制度与诉讼法理论。
【注释】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5-67页。
  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发现了了一个规律,不仅仅在不同国家,也在个国的不同历史时期,财富分配呈现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如果20%的人口拥有80%的 财富,由此可以推测,10%的人将拥有约65%的财富,而50%的财富是由5%的人拥有——这就是80/20法则(剑东编著:《管理中的金科玉律》,海潮出版社2004年版,第3-22页);在我看来,这虽然是一个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却可以适用一个社会的秩序的结构描绘,因为在历史唯物主义者看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非常有力的例子就是中国法律改革总是国家领导人的推行才能完成,而法学家的力量却不是非常重要的,只是起了一个顾问团的意义(关于这一点可以参阅於兴中:《法治与文明秩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1-45页)。
  一个普通成员只有与其他成员一起,在整体上,其实也在抽象意义上,创造着历史;而我不知道,当我们说人们创造历史时是否已将这些精英纳入其中了。
  苏力:《阅读秩序》,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另外两本是《批评与自恋》、《波斯纳及其他》;这两本书又是另外一种类型的书!
  笔者这种分类的标准是苏力分析对象:在第一类中,作者主要关心乡村法治;第二类主要关心更为宏观的作为整体中国的法治(用“道路通向城市”表达很切题);第三类关心传统中国的“法治”秩序问题。并且在关心这种法治秩序的过程中,渗透着或者直接提出了自己的法学秩序观。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自序,第Ⅵ页。
  苏力:《阅读秩序》,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04-108页。
  同上,第285页。
  其实《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应该放在经过仔细思考的学术论文范畴,即应该属于该书的第三编范畴;如果放在第三编,至少在我看来,决不会有什么不妥的。
  在该书中,《阅读中国市场经济中的秩序》是最为中心的一篇文章,不仅仅为该书张目,还是对苏力写作所有著作时心态的一个注解;这一观点是不可能或者说没有必要以“深刻思考且严格论证”的方式表达出来,以学术随笔的方式非常恰当。该文内容请参阅苏力:《阅读秩序》,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13页。
  其实,作者在这里进行了一个思想跳跃,由语言直接跳跃到文章,从文章需要修改类比到了中国秩序也需要每一个人,也别是知识分子的修改;但是,在我看来,语言类比秩序(可比性的确很强)跳跃到文章修改到秩序的“修改”(可比性很弱)并没有必然可比性,希望其再版时能够做出说明。
  苏力:《阅读秩序》,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苏力:《需要中国的法律学术批评》,载《批评与自恋》,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笔者在网上书店当当网上查到该书——从上面的一些资料,再结合苏力的文章——可以知道该书在2004年再版;请参阅: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8800907;最后访问时间2007年12月22日。
  其实在笔者看来,《福柯的刑罚史研究及对法学的贡献》更能体现作者对他人著作法学思想与法学研究方法的双重吸收,但是笔者对《训诫与惩罚》一书还没有阅读,非常陌生,而对《法律的文化解释》以及《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两书刚好读过;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这两本书更能反映苏力对他人著作吸收或内化的重点,即注重吸收的法学研究方法与进路,而不仅仅在于某个、某些结论。
  详见孔子:《论语 里仁》篇,载杨伯俊:《论语评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9-40页。
  该篇文章是苏力关于中国法治论述的重要论文,后来又被编入《道路通向城市》一书,在这本书中,其解释道,“我很难对这一问题(即该文)在总体上有更为系统、更好的论述(参阅苏力:《道路通向城市》,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致谢,第Ⅸ页)”——可见其重视与珍视;另外,笔者还认为,在这一编的三篇文章中,其实也形成一个苏力个人秩序形成的格局,后面会谈到这个问题。
  参阅苏力:《阅读秩序》,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同上,第192页。
  陈瑞华:《法律人的思维方式》,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苏力:《阅读秩序》,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代序,第4页。
  当然“大爆炸理论”并不是解释宇宙起源的唯一理论,还有“稳定理论”;但是被人们通常认同的是“大爆炸理论”;请参阅The Diagram Group:《史前生命》,胡煜成译,上海科技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上述内容可以参阅一般的科普读物,笔者参阅了彼得·阿克罗伊德:《生命起源》,周继凤 刘路明译,生活·讀書·新知 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4-5页。
  同上,第15页。
  史蒂夫·奥尔森:《人类基因的历史地图》,霍达文译,生活·讀書·新知 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0-11、21页。
  布伦诺斯基:《科学进化史》,李斯译,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在北美流传着银汉鱼会跳舞的故事,其实指银汉鱼在月满时在岸上产卵、受精,然后孵化,经过10多天不受其他生物的天敌侵害,最后被海水冲回大海;本身表明其生存与繁衍后代与自然、环境联成一体,犹如齿轮彼此嵌套。请参阅布伦诺斯基:《科学进化史》,李斯译,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93页。
  参阅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册,吴象婴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25页。
  请参阅布尔斯廷:《发现者》,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一卷 时间。
  请参阅韦尔斯:《世界史纲》,吴文藻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131页。
  启良:《中国文明史》,上册,花城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等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苏力:《送法下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1-222页。
  参阅彼得·阿克罗伊德:《生命起源》,周继凤 刘路明译,生活·讀書·新知 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87-89页。
  在我看来,苏力是将中国传统“川上曰”与西方的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采用实用主义等思想和理念结合而成的法学研究进路;而后者是将中国“人定胜天”的理念,“父母官”的理念与传统西方政治学、哲学与道德学相结合而成的学术研究进路。
  苏力在《送法下乡》中的序言中不是提到有人在没有阅读书的情况下就开始横溢才华的人了吗!
  这里,同样存在一个问题,即在苏力出版《阅读秩序》一书时,其著作只有2本,而不是现在的9本,也就是说其思想与学术研究进路还在“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阶段,无法窥到全豹;也就是说,在当时,或许无法深刻理解苏力的研究进路是可以理解的!
  李泽厚:《论语今读》,生活·讀書·新知 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259-261页;在该书中,李泽厚在这里区分了内时间与外时间,即实践时间与情感时间,前者具有工具,后者是本体,并且认为“真正”的时间则只存在于个体的情感经验中。
  苏力:《阅读秩序》,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代序,第2页。
  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
http://news.phoenixtv.com/history/2/200708/0824_336_201010.shtml,最后登录时间2007年08月24日。
  苏力:《法制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8页。
  现在就有科学家研究科技发展对人类的道德观、性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影响,特别是性关系(如果性关系改变,人类的婚姻形态不会改变?);参阅奥尔加·卡斯特罗-佩雷亚:《技术发展改变人类的爱情生活》,载于《参考消息》2007年12月24日,第6版。对此的详细论述还可以参阅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12页,及其注释21、23。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