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已经看不见纯粹别人的经验与观察了,不仅仅将自己初步的思考,而且还将别人的全都融入了,分不清到底那部分是自己的(最初的思考),那部分是别人的,而是再次思考形成的独特思考标记!
苏力的一个新秩序形成了!
再次,我们需要分析苏力视野下的法治秩序的内涵了!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从《阅》一书的结构归纳出苏力个人关于秩序内涵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自己直接对秩序的观察,第二个层次就是通过理解他人对秩序的看法的领悟(和第一个层次差不多,直接感受,只是对象不同而已),第三个层次,就是前两个层次不断“交战”的结果之呈现,新秩序的形成。这一个过程还可以从同样是北京大学教授的陈瑞华老师的一段话中体会到——虽然其是从法学研究的角度分析(展示了苏力个人秩序的一部分),也是对最终(或者已处于“复杂”的)状态的分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我们获得知识的两条必有之路。要做出学术上的贡献,我们一方面需要博览群书,站在本学科理论的最前沿,另一方面还应对中国社会有真切的了解,做出令人信服的理论回应[21]”。但是如果予以简化就可以了,行路(肯定是先有行路,一个人不可能现有读书,这是人的第二行为)→(不足而)读书→学术贡献。
不过,对这一秩序的三层内涵有一个大大的前提,这是作者自己设下的,也是其独特的标记,即仅仅是阅读秩序;换句话来说,苏力在展示阅读中秩序的三层内涵,发现秩序中的章法结构!
但是,秩序的三个层次能泾渭分明吗?当一个学人再次将目光投向其关注的秩序时,自己在表达秩序第三层涵义时,它以“退化”到第一层涵义;其中的结论与思想已经成为一个直接利用的工具,再以他人的思想碰撞,无论是批评还是赞美他人,注定又滑向新的关于秩序的第二层涵义;最终又形成新新的秩序!这时,我们才能真切体会苏力关于“川上曰”的感慨[22],这只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
但是,在我看来,要对这种感慨与体会内化或者有进一步的体会,我们最好还是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考察苏力对秩序思考的三个层次,这就是下一部分需要论述的问题!
三、从自然秩序到人类社会秩序
在“宇宙大爆炸理论[23]”的解释下,宇宙在150-140亿年左右有一个比针尖还小的点爆炸,产生了时间、空间、物质与能量。物质与能量相互转化,在时间与空间中形成了星系、恒星、行星、卫星、星云等物质。有成千上万个星系,我们所在的银河系只是其中普通成员之一,拥有超过2000亿颗恒星星体。太阳,作为恒星中非常普通的一员处在银河系猎户臂的位置上,大约在50亿年前诞生了;大约在46亿年,即太阳4亿年岁时,作为太阳系的一个较小行星诞生了[24]。
地球虽然在46亿年前形成,但在当时却是一个“火球”,表面温度达5000度,经过若干年的冷却,地球终于冷却下来,在20亿年前出现低等的生物[25]。人,作为一个生物种,出现在600万年前,不再是猿,在400万年前可以站立,20万年左右出现现代人的祖先,在10万年前人类的基因确定,从基因上看,人类演化停滞了[26];这是人类的生物进化史,其文化史——在我看来,就是人类以自己的思维方式作用于自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2000年[27]。
可以12000年为界,之前是纯粹自然秩序的演化过程,没有人的主观参与;虽然人的诞生已经几百万年,也仅仅是作为生物成为自然的组成部分,其在大自然中的作用或许与银汉鱼差不多[28]。
这是一个“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29]”的时代,一个自然秩序的时代,也是一个“静止”的,没有“声音”的世界和宇宙。
在12000年以后,整个世界中,只有人开始躁动不安,开始将这种躁动表达出来,因为人口的压力,人类走出了采集食物阶段,走上了农业与游牧业的阶段(大约在10000-2000年)[30];而后者,特别是农业受到自然环境的巨大制约(在当时尤如是),人类更需要计时以安排农业,就接受了月亮的诱惑——月的圆与缺变化频繁,且有规律,有一天有人说出了“月有阴晴圆缺”的句子,就成为人的第一个计时单位,继之而来的是,发现四季的更替,又发现星期,最后时刻、分以及秒等计时单位[31]。有了计时工具,人类能够更好的安排时间、事务,就有了更多的时间,有一部分人“闲”了起来,就产生了一部分专门整理认识自然世界的人,比如说僧侣阶层或祭司阶层——他们都是通天之人,把握着神秘的力量,由此而获取了权威;当战争开始时,世俗之人的另一部分,获取了几乎同等的力量,但是却消灭不了对方(僧侣阶层),在社会有剩余产品时出现了两者的共同统治,最终形成社会与国家[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