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是裁判者对物权法律、法规进行解释的基本依据。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不直接涉及物权主体具体的权利和义务,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它不预先设定任何确定的、具体的事实状态,没有规定具体的权利和义务,更没有规定确定的法律后果。在未经足够的具体化以前不能作为裁判者的裁判规范。但裁判者在裁断物权纠纷时,须对所应适用的法律条文进行解释,以阐明法律规范的含义,确定特定法律规范的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并辨别法律规范的类型。
裁判者在对法律条文进行解释时,如有两种相反的含义,应采用其中符合
物权法基本原则的含义。无论采用何种解释方法,其解释结果均不能违反
物权法基本原则。另外,如果裁判者在裁断案件时,在现行法上未能获得据以作出裁判的依据,这就表明在现行法上存在法律漏洞。此时,裁判者应依据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来进行法律漏洞的补充,创制裁断物权纠纷的法律规范。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是民法学者讨论
物权法所涉价值判断问题时,应当权衡的主要因素。
物权法的诸项基本原则包含着
物权法上冲突的价值取向,如何经由学术的讨论,发现冲突所在,认识冲突的本质,提出协调冲突的可行办法并阐明其理由,是民法学者进行物权法学研究的一项核心任务。
2007年3月16日颁布,将于2007年10月1日施行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分别在第
3条第3款和第
4条中承认了平等原则;在第
39条、第
40条中承认了所有权神圣原则;在第
7条中承认了公序良俗原则。考虑到
物权法调整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属于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
4条承认的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当然也属于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其中平等原则是
物权法的基础原则,离开了
物权法中物权主体之间平等的假设,
物权法就丧失了存在的根基,也就无从谈起
物权法的其他基本原则;所有权神圣原则是意思自治原则在
物权法中的具体体现,是
物权法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原则,是
物权法基本理念的体现。
物权法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确认并保证
物权法中物权主体自由的实现;公平原则,意在谋求当事人之间的利益衡平。在
物权法上,只有违背意思自治原则的不公平安排,方会成为
物权法通过公平原则予以纠正的对象,因此公平原则是对意思自治原则的有益补充;诚实信用原则,将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上升为法律要求,以谋求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和谐;公序良俗原则,包括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两项内容,对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发挥双重调整功能。诚实信用原则和善良风俗原则都是以道德要求为核心的。但善良风俗原则与诚实信用原则不同。善良风俗原则并不强制物权主体在受
物权法调整的民事活动中积极地实现特定的道德要求,它只是消极地设定了物权主体进行受
物权法调整的民事活动不得逾越的道德底线。诚实信用原则则强制物权主体在受
物权法调整的民事活动中积极地实现特定的道德要求,它设定了物权主体进行受
物权法调整的民事活动必须满足的道德标准。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序良俗原则是对所有权神圣原则的必要限制,力图谋求不同物权主体之间自由的和谐共存。以下重点谈谈
物权法中的平等原则和公序良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