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我们具有道德,那么我们的道德哪里去了呢?
首先,我们可以从道德观念的根本信念进行考虑。“人之初,本本善”,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性善论是道德的根本信念。然而性善论受到各种质疑,不仅有来自理论上的科学理性质疑,更有现实无奈的抗议。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由对梦的实验心理的解释, 进入对精神病的心理治疗, 再而进人对人性的心理分析。①弗洛伊德对人性本善之论明确表示否认:“我们大多数人信念:人具有一种朝向完善的本能, 这种本能已经使人类达到了现有的智力水平和道德境界的高水平, 它或许还可将人类的发展导向超人阶段。我不相信有这种内在的本能, 并且我无法理解, 这种善良的错觉何以须得保持下去。”②同时,性善论又被以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为代表的当代心理学行为学派从行为分析的角度否定了。斯金纳通过动物实验所得到的结论认为人的心理或观念现象, 乃至人之本身, 皆应还原为多重的可追溯到很远的相倚性联系背景下的强化行为的结果,否认了人具有某种道德品性。如斯金纳说“ 信念和信心,并不是心理状态, 至多不过是与过去的事实有联系的行为的副产物” ③由于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影响,性善论受到了某种根本的否定。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依照道德作为的人,往往受到异样或者尴尬的结局,结果更多的人更主动地不遵守道德规范,或者更主动避免做出道德行为。善良的人们往往具有不善良的结局,结果更多的人不愿意善良。就这样,性善论失去了一定的市场。那么以性善论为根本信念的道德,受到了更多的摧残,更多的人失去了道德。
同时,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专业化,社会关系陌生化。越来越多地人生活在陌生的城市中,以道德为行为的指导方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自身利益的获得(这是现实生活中不可否定的现象)。为了某种现实的既得利益,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不道德。道德已经完全上升到某种可有可无的思想的至高境界。“我可以没思想,但我却不可以没钱。”在金钱社会的时代,道德往往更容易被抛弃。而有人坚持认为这是我们教育的问题。我也同样认为我们的道德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但有些事情是可以被教育,而有些事情就算被教育了,也会改变。如我们可以从小教育一个人如何如何遵守社会道德,然而就算是这样一个道德教育良好的情况下长大的人,当遭遇不断的不幸,难免保证他或她下次会继续道德。“可以为道德而不吃饭的人,毕竟不多。”当然,道德并不是要求我们不追求自己的正当利益,只是更多地由于各种文化碰撞、现实被扭曲等原因,道德并不能带给我们现实的经济利益,甚至一定情况下,保护不了我们的合法利益。而那些被视为不道德的人或行为,却拥有或者为其主人取得更多的利益。因此,在这样社会变迁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的情况下,也就这样,道德又缺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