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中国公法这三十年的发展经验对于经济、政治和社会体制转型国家的制度变革和宪政、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中国的发展道路是特别的,很难设想世界上还有其他国家会有中国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会有中国的“大跃进”和“文革”,会有独具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但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星球,特别是同处在各国交往越来越多,联系越来越密切,其治道相互借鉴的程度越来越高的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又不可能是完全特别的,它不可避免地有着与世界其他国家某些共同的特征,不可避免地有着与世界其他国家面临的共同的问题,从而其解决相应问题的途径必然有可为世界其他类似国家借鉴的可能性。例如,中国由半封建半殖民地向民族独立国家的转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由人治治道向法治治道的转型,在世界各国并非是唯一的。特别是后两种转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由人治治道向法治治道的转型,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也正在经历或将经历。由于要进行同样的(尽管各国有各国的特色)转型,其转型的经验自然可以相互借鉴。所谓转型经验,当然包括以公法及其制度指导、促进和保障转型的经验。在这方面,中国这三十年的经验(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经验)是及其宝贵的。其中,如何处理宪政、法治与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如何处理宪政、法治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如何处理宪政、法治与有序发展民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的经验,对于正在经历或将经历转型国家的制度转型无疑具有较多的普适性和可借鉴性。因此,我们特别有必要对之好好总结,以为世界上各种不同转型国家进行的制度变革探索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本套丛书由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策划和组织,由公法领域的4所国家重点学科单位——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浙江大学——的公法学者担纲编写。[8]丛书共包括4卷,分别为:卷一,公法理论研究与公法教学。本卷旨在探讨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在过去三十年的理论发展脉络,以及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教学的发展线索,从中挖掘中国公法学理论和教学同中国制度建设需求之间的互动关系,评价公法学术上的得失,揭示未来的可能发展。卷二,公法立法与公法制度变迁。本卷主要以公法领域修宪(八二宪法的制定和以后的四次修宪)和重大法律的制定为线索,展示公法制度在过去三十年的变革,揭示公法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找寻促进或阻碍公法发展的因素与力量。内容涉及宪法修订或法律的制定、修改及其背景;宪法或法律的主要内容及重大制度的创新;公法制度的实际运行及评价;重大典型的公法事件;等等。卷三,司法审查与典型案例。本卷主要考察司法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及其发展。从1982年通过民事诉讼审理行政案件始,经行政诉讼法制定、三次重要的司法解释(两次对行诉法的全面解释和一次对证据问题的专门司法解释)和最高人民法院大量的批复、指导性案例,直至近几年出现的以宪法为据对政府行为的司法审查,对之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归纳。以中国司法在宪政结构中的特殊地位为背景,展现司法在推动宪法与行政法的演进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揭示司法推动力的渊源及其面临的阻碍,探讨司法审查未来发展趋势。卷四,外国公法译介与移植。本卷研究中国作为法治后进国家,对域外相关制度的移植与借鉴、对域外公法理论的引介与吸纳;考察中国公法三十年来对域外制度与理论的移植与引进,在本土与移植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徘徊与取舍,总结中国公法在这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讨论外来经验与本土资源在中国这一特定语境下存在的紧张与契合,探究在本土与移植间所秉持的理念和采取的态度。[9]各卷的具体分工是:第一卷 公法理论研究与公法教学,由北京大学公法学者撰写;第二卷 公法立法与公法制度变迁,由中国人民大学公法学者撰写;第三卷 司法审查与典型案例,由中国政法大学公法学者撰写;第四卷 外国公法译介与移植,由浙江大学公法学者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