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刘春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
吴汉东:《利弊之间: 知识产权制度的政策科学分析》,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5期。
宋志国、陈泰和:《两大法系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影响及其启示》,载《比较法研究》2006年第4期。
吴汉东:《知识产权本质的多维度解读》,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5期。
孟奇勋:《“异化”的权利与权利的“异化”——以知识产权的私权保护与公权规制之协调为视角》,载《电子知识产权》2006年第8期。
潘爱叶、侯作前:《从环境保护一体化看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载《政法论丛》2006年第1期。
杨雄文:《知识产权熵论》,载《知识产权》2006年第5期。
朱翠微:《从发展中国家视角看全球化时代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问题》,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
朱理:《财产权劳动学说与知识产权》,载《科技与法律》2006年第2期。
李强:《知识产权制度合理性考辨——以制度的伦理性和效用性为视角》,载《兰州学刊》2006年第9期。
李雨峰:《版权的正当性——从洛克的财产权思想谈起》,载《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
杨才然:《知识产权法的正义价值取向》,载《电子知识产权》2006年第7期。
鄢一美:《俄罗斯知识产权立法与民法典的编纂》,载《知识产权》2006年第3期。
屈广清、陈小云:《英国知识产权法律适用研究》,载《知识产权》2006年第1期。
张乃根:《论协议的例外条款》,载《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郑胜利:《论知识产权法定主义》,载《中国发展》2006年第3期。
李建华:《论知识产权法定原则——兼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创新》,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4期。
李扬:《重塑以民法为核心的整体性知识产权法》,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6期。
郑成思:《信息、知识产权与中国知识产权战略若干问题》,载《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3期;郑成思、朱谢群:《信息与知识产权》,载《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年第1 、2期。
郑万青:《知识产权与信息自由权—一种全球治理的视角》,载《知识产权》2006年第5期。
侯仰坤:《论知识产权的构思、形式与表达》,载《知识产权》2006年第4期。
李雨峰:《论著作权的宪法基础》,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4期。
何炼红:《网络著作人身权研究》,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3期。
李莉:《论作者精神权利的双重性》,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3期。
王素玉:《网络版权保护的经济分析》,载《当代法学》2006年第6期。
徐聪颖:《著作权准占有的法律意义及特征分析》,载《电子知识产权》2006年第7期。
曲三强:《论影视作品的著作权》,载《中外法学》2006年第2期。
冯晓青:《著作权扩张及其缘由透视》,载《政法论坛》2006年第6期。
肖尤丹:《冲突与协调: 网络环境下合理使用的合理性考察》,载《知识产权》2006年第6期。
刘家瑞:《互联网页版权保护范围的法经济学分析》,载《知识产权》2006年第6期。
季卫东:《网络化社会的戏仿与公平竞争——关于著作权制度设计的比较分析》,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3期。
王迁:《论认定“模仿讽刺作品”构成“合理使用”的法律规则》,载《科技与法律》2006年第1期。
苏力:《戏仿的法律保护和限制》,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3期。
刘华:《国际专利制度改革的实证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载《法律科学》2006年第1期。
冯晓青:《专利权的扩张及其缘由探析》,载《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
郭寿康、左晓东:《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的利益平衡》,载《知识产权》2006年第2期。
陈武、胡杰:《专利间接侵权制度初论》,载《知识产权》2006年第1期。
李琛:《商标权救济与符号圈地》,载《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彭学龙:《商标显著性新探》,载《法律科学》2006年第2期。
刘亚军、马乐:《国际特许经营中商标独占使用权保护的困境与选择》,载《当代法学》2006年第4期。
吴伟光:《商标平行进口问题法律分析》,载《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3期。
李顺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界定及知识产权保护》,载《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严永和:《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正当性的经济分析》,载《知识产权》2006年第2期。
古祖雪:《基于框架下保护传统知识的正当性》,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4期。
董皓:《无形财产的界定及实践问题研究——兼论世界遗产地的两种新型无形财产》,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第2期。
杨明:《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 模式选择与制度设计》,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1期;张清奎:《传统知识、民间文艺及遗传资源保护模式初探》,载《学术论坛》2006年第2期。
谭涛、展进涛:《美国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及其对我国育种创新的影响研究》,载《电子知识产权》2006年第2期。
杨立新、林旭霞:《论人格标识商品化权及其民法保护》,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
刘银良:《角色促销: 商品化权的另一种诠释》,载《法学》2006年第8期。
彭贤鸿、杨仉孙:《虚拟人物形象及其权利属性之辨正——从尼莫“无罪释放”案说起》,载《知识产权》2006年第4期。
蓝蓝:《人格与财产二元权利体系面临的困境与突破——以“人格商品化”为视角展开》,载《法律科学》2006年第3期。
吕炳斌:《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和奥林匹克标志的官方属性: 一个冲突及其解决》,载《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钟秉枢、邱招义、于静:《奥林匹克品牌的法律保护及中、美、澳三国间的比较》,载《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郑友德:《论外层空间活动中的知识产权》,载《法学》2006年第11期。
任秋娟:《论卫星空间活动著作权及邻接权的保护》,载《学术论坛》2006年第4期。
胡淑珠:《知识产权侵权归责原则的反思与重构——从利益平衡的角度考量》,载《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梁志文: 《论版权法之间接侵权责任——以〈网络信息传播权条例〉为中心》,载《法学论坛》2006 年第5期;郑瑞琨、司冠荣: 《我国知识产权侵权归责原则研究》,载《电子知识产权》2006年第8期。
李国庆:《侵害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若干问题探讨》,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2期。
范晓波:《侵害知识产权之不当得利问题探析》,载《知识产权》2006年第3期。
孙玉红:《知识产权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新解》,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6年第6期。
冯晓青:《论知识产权的专有性——以“垄断”为视角》,载《知识产权》2006年第5期。
张波:《德先诉索尼垄断案及其启示》,载《知识产权》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