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更深层面分析,专利申请数量的增长不仅仅是数字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国民知识产权意识的提高以及全社会创造、应用知识产权的结果。作为宏观管理、调控国家知识产权的行政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使命就是鼓励全社会努力提高知识产权申请量以及加强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可以说鼓励并引导全社会加强知识产权意识、提高运用知识产权的应用能力是建设世界知识产权强局的重要任务之一。
(2)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建设知识产权强局的基础和保障就是人才保障,要培养一支能够满足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需要的数量足、素质高、作风正、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积极献身于知识产权事业的宏大人才队伍。[6]
从国内外已有的实践研究中可以认为,审查能力外在表现即为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审查能力,可以通过在工作中的审查效率和审查质量来衡量。改善审查能力外在表现效果的根本途径在于增强审查能力的内在基础,即审查能力的提高从本质上说是取决于审查人力资源的提高。如何通过改进审查人力资源管理,提高我局的审查综合能力,也是建设世界知识产权强局的重要问题。在宏观层次上,审查能力的内在基础是全部审查人员所具备的能力的总合,也即审查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的总和。在微观层次上,审查能力的内在基础,是指单个审查员所拥有的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具体表现为审查员的知识水平、培训周期、工作年限、审查级别等几个方面,而这些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上的提高,也必然表现为该审查员个人处理案件水平的上升。随着中国专利事业的迅速发展,专利申请量迅猛增加,为加快审查、消除积压,进一步缩短审查周期,近年来,我局在国家人事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从社会及高校大量招聘审查人员。大量新招聘审查人员的引进,引起了审查人力资源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巨大变化。
宏观层次上的审查能力主要反映了整个局处理案件的水平,而这种能力是通过所有审查员个人审查能力的综合汇总而来。因此,对微观层次上[7]每个审查员的案件处理能力的研究也十分必要。
表8:各局人均结案量数据对比表
从上表可知,各局人均结案量数据差别较大,但是基本稳定。欧专局、日本、美国人均结案量各年平均数分别为74、200、74件,我国的人均结案量从1996年到2004年平均为43件。我局人均结案量在数量上和国际强局相比,差距较大。分析原因主要是我局近年来大量招聘新审查员。新审查员入局后需22个月后正式上全岗,结案量增加滞后于审查员人数的增加。审查员人数的增加对结案量的贡献不能立即体现出来,但参与计算人均结案量,所以人均结案量偏低。但是我局同自身相比已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影响审查员个人人均结案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究其本质,决定人均结案量的因素是审查员的个人业务能力。还有诸多因素,如申请文件的撰写质量、申请文件本身的难易程度、检索策略、审查辅助系统支持程度、文献服务质量等等,都对人均结案量有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