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日本爆发了震惊世界的森永毒奶粉事件。森永集团在加工奶粉过程中通常会使用磷酸钠作为乳质稳定剂,其在德岛的加工厂使用了混入砷的劣质磷酸钠,结果导致日本国内爆发大规模的婴儿奶粉中毒事件,共造成13426名儿童发热、腹泻、肝肿大、皮肤发黑,死亡130名。森永公司为此负担6亿多日元的赔偿费用。14年后,有学者组织的调查表明多数受害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结果在日本社会再次引发了诉讼风潮,森永公司再次承担约3亿日元的责任赔偿,并且原生产负责人被判了3年有期徒刑。
在日本,消费者组织在维护消费者权益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48年9月,深受劣质火柴之害的一些家庭主妇将擦不着的火柴集中起来,并请厂家到场,召开了一次“清除劣质火柴大会”,会后即成立了日本主妇协会,从而揭开日本消费者运动的序幕。1955年森永奶粉砷中毒事件爆发后,受害婴幼儿的父母组成了日本“全国森永牛奶被害者同盟协会”(全协),与森永乳业就受害婴儿康复以及损害赔偿问题展开了异常艰难的交涉。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全协被迫于1956年解散,地方上除了“冈山森永奶粉中毒儿童保护协会”一直在开展活动以外,各府县消费者联盟也依次被解散。此后,日本厚生省组织5名专家组成“五人委员会”就此事件磋商和解方案,后者出具了“关于森永牛奶中毒事件补偿等问题的意见书”。但是该意见书有关治愈的认定标准过于简单,受害儿的父母对于据此得出的“痊愈”结果都心存疑虑。
1968年,大阪大学医学部的丸山博教授发表了著名的“丸山报告”,该报告根据对森永牛奶事件被害儿的家庭抽样调查结果认为,受害儿极有可能留下后遗症。随后,日本全国各地展开体检,证实了多数中毒患儿会出现包括脑神经麻痹、智障、皮肤病变等后遗症。丸山报告之后,各地的“森永牛奶中毒儿童保护协会”(保护协会)再次轰轰烈烈地组织和发展起来。受害家庭除了通过保护协会提出民事赔偿主张以外,还在实现受害儿童康复和社会自立等后续问题上积极与森永奶业以及政府进行交涉。该协会得到了诸多专家和社会舆论的大力支持,协会活动大大推动了消费者以厚生省以及森永奶业为被告的民事诉讼运动,特别是促成了政府出台专门针对该事件的“永久性对策案”。
1973年,日本政府、森永奶业和保护协会开始了三方对话,同年12月缔结了包括对被害者救济措施等5项内容的“永久性对策案”,并于1974年4月设立了一个公益财团法人——“光明协会”——针对森永奶制品受害者给予专门救济。根据该“永久性对策案”的约定,森永奶业集团负担全部营运资金,日本厚生省(现日本厚生劳动省)则对救济活动进行全面监督。也就是说,日本厚生劳动省作为三方会谈确认书的签字方之一,与光明协会对于推进该项救济事业承担着共同的责任。该协会的理事包括保护协会推选的5名理事,以及10-15名有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士组成,负责有关森永奶品受害者的咨询、保健医疗、生活保障和援助,以及实现社会自立等所有事业。光明协会每年都要公布下一年度工作事项以及预算报告,时至今日仍然在运营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