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对不同资质要求的鉴定的资质审查。根据对鉴定事项有无司法管理资质要求和行业及业务管理资质要求以及两种资质要求有无的组合,将鉴定分为双重资质要求的鉴定、单一资质要求的鉴定、无法定资质要求的鉴定三种。以下分述对这三种鉴定的资质审查:
(1)对双重资质要求的鉴定的资质审查。如果对鉴定事项,既有司法管理资质要求,同时又有行业及业务管理资质要求,则鉴定机构及鉴定人应当分别进行司法管理资质登记和行业及业务管理资质登记,方可认定为具备相关的鉴定资格。否则,缺乏其中任一资质登记,均应认定为不具备相关的鉴定资格。在对双重资质要求的鉴定的资质审查中应当注意,由于两种资质要求的性质不同,因而两种资质登记的内容一般不同,即使同为对业务范围的登记,对同一家鉴定机构来说,其两种资质登记的业务范围在表述上也可能存在差异,司法管理资质登记的表述一般较为笼统、概略、通识,而行业及业务管理资质登记的表述一般较为具体、详细、专业,在进行资质审查时一般应以行业及业务管理资质登记的业务范围为准。
(2)对单一资质要求的鉴定的资质审查。如果对鉴定事项,没有司法管理资质要求,只有行业及业务管理资质要求,则鉴定机构及鉴定人只要进行了行业及业务管理资质登记,即可认定为具备相关的鉴定资格。
(3)对多重资质要求的鉴定的资质审查。在对鉴定的单一资质管理以及双重资质管理中,各行业及业务资质管理之间也有交叉情况,这就是对鉴定的多重资质管理。如2006年4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
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规定的资质要求,与其他规范性文件规定的行业及业务管理资质要求的交叉重叠。对在交叉重叠范围内的鉴定事项,鉴定机构及鉴定人应当分别进行各自行业及业务管理的资质登记,方可认定为具备相关的鉴定资格。
(4)对无法定资质要求的鉴定的资质审查。在审判实践中,会遇到一些特殊问题需要借助特殊的专业技术部门或者特殊技术垄断单位进行鉴定,而这类鉴定因其类型生僻、机构少见等原因,未纳入司法资质管理和行业及业务资质管理范围,可由法院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机构进行鉴定。例如,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采用假肢厂对假肢费用的鉴定结论;再如,江苏淮安中院([2006]淮审民一再终字第15号判决、人民法院报2007年7月2日第5版)在审理一起借款纠纷案件中,将测谎结论作为间接证据使用。这类特殊的鉴定,因法律、法规、规章对其未规定司法管理鉴定资质要求和行业及业务管理鉴定资质要求,故称为无法定资质要求的鉴定。对这类鉴定仍然应当审查鉴定机构及鉴定人的条件是否符合相应鉴定的要求,可参照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
4条、第
5条规定的鉴定机构及鉴定人应当具备的条件进行审查。
3、鉴定资质审查的方式。对鉴定资质的审查主要是形式审查,即审查鉴定机构及鉴定人是否具有司法管理资质许可和行业及业务管理资质许可的相关证照手续,只要鉴定机构及鉴定人持有司法管理资质许可、行业及业务管理资质许可的证照手续齐备、真实、合法、有效,即认定鉴定机构及鉴定人具有相应鉴定资质。在审判实践中,如果当事人提出鉴定机构及鉴定人的实际情况与登记情况不相符合,比如提出鉴定结论系由无资质的中介机构及个人挂靠有资质的鉴定机构并以有资质的鉴定机构及鉴定人的名义作出的问题,应当由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提供充分的证据予以证明,否则不予采信。
4、排除当事人在鉴定资质要求上的意思自治。
《民事证据规定》对鉴定机构及鉴定人资质要求的规定,是一种强制性规定,不能以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予以排除。例如,双方当事人协商同意选择某一鉴定机构,但该鉴定机构不具备相应的鉴定资质,对此应不予准许。
六、与鉴定程序相关的举证责任
(一)对举证责任分配的再认识。
举证责任的分配是审判权行使的重要方面。举证责任有形式意义上的举证责任与实质意义上的举证责任之分,形式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在诉讼过程中可以发生转移;而实质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则是由实体法预先设定,不发生转移,一般要在诉讼即将终结而讼争事实仍然处于真伪不明状态时,才体现其裁判选择的价值。在司法实践中,很多情况下所谓举证责任的分配,是指法官对形式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及其转移的认识判断,并向当事人进行释明,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分配。为了促进各方当事人积极参加诉讼、充分提供证据,应当向当事人指出各方当事人都负有形式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在诉讼中不要轻易分配举证责任,以避免被确定不承担举证责任的一方当事人怠于履行诉讼义务。只有在为了解决特定问题的情况下,才对当事人分配举证责任,以确定其承担某种程序上的具体义务,从而解决相关问题。